2.37万亩(含留床)百合陆续采挖,产量高达11800吨;2.3万亩(含留床)中药材茁壮成长,预计产量4500吨……连日来,榆中县上花岔乡百禄村百合鳞片籽球育种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村民们手持锄头采挖百合,熟练完成去根、剥泥、装筐、搬运、装车等工序,绘就了一幅百合采挖的好风景。该乡将百合、甘草种植与全乡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正将乡村振兴的部署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具体行动。
百合产供销一体化新模式
百禄村梯田里,随着村民老张高举的锄头落下,一个个白花花、圆润饱满的百合破土而出。老张对记者说,近几年来,家乡大力发展百合产业,许多村民靠百合致富了,看到百合产业的发展前景,他又回到了家乡。
今年,上花岔全乡百合种植面积达2.37万亩,其中留床1.6万亩、新增7700亩。
面对百合产业长期存在的储存难、销售难、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上花岔乡主动破题,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整合分散的合作社与农户,将村集体资产作为关键一环入股,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在新模式的推动下,甘肃盛谷维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23年在百禄村建成占地450亩的百合鳞片籽球育种基地,重点培育“海源百合”“兰州甜百合”等特色品种,建有4个总投资200万元的专业化育种大棚,培育出的母种根系发达、生长优势明显,年均繁育优质种球达400万粒。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上花岔乡积极整合资源,推动总投资313万元的百合产业提升项目落地,新建百合烘干生产线和真空包装线各一条,配套建设生产车间、成品仓库、蓄水池等设施,并采购漂洗、包装等专业设备,推动产品从“原字号”向“精品货”跨越。
“我们榆中北山种植的百合个头大、肉厚、心实、色泽白,还具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自从建成了北山片区农产品交易市场,我们销售百合更加方便了,也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上花岔乡银芳合作社负责人魏银芳说。
传统兰州百合都是三年生三年长三年养,从一块小小的鳞片到成熟采挖需要9年时间。近年来,榆中县研发新技术,不仅提高了百合品质,还把生长周期缩短到6年,整体提高了农户的收入。
中药材产业“新动能”
连日来,在上花岔乡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采收机和运输车辆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伴随着采收机马达轰鸣声,一根根成熟的甘草破土而出,空气中混合着甘草独特的草本香味,工人们忙着收集甘草,分拣、装车,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上花岔乡立足黄土高原腹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砂质土壤孕育出甘草根茎粗壮、药效成分高的天然优势,牵头制定并推广“六统一”绿色种植标准,并将“党员先锋岗”设在田间地头,邀请科研院所专家全程技术指导,成功建成5000余亩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中药材绿色标准化基地。
面对病虫害难题,迅速建立党员专项工作组机制,联合县农业农村局专家创新推出“甘草—大黄”三年轮作模式,使甘草保苗率从60%跃升至90%,亩产突破800公斤。
“经检测,榆中甘草酸含量为3.6%以上,高出药典标准的1倍;甘草苷含量为1.5%以上,高出药典标准的2倍。”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孙新荣介绍,目前,榆中县已建成仿野生种植基地1万多亩,GAP种植基地2万多亩。
全乡党员干部更是深入一线,跟进建设标准化加工车间,引导企业开发出甘草饮片、甘草茶等10余种产品,推动企业年加工量增至3000吨以上,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民生共享产业发展“新成果”
“我把20多亩地流转给合作社集中统一种植,然后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感觉比自己种地稳当多了。”上花岔乡百禄村药农张正玉告诉记者,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的创新模式让他尝到了甜头。
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订单种植保底金。“如今,我们是‘三金’揣兜。”脱贫户肖国军在正源公司切片车间务工,每月能增收3000元。他说,跟着党支部和龙头企业干,心里有底。
据了解,目前上花岔全乡有100余名农户在“党群共育”的示范引领下参与甘草种植,人均年增收1.5万余元。百合育种基地优先雇佣附近村民120人参与日常生产,日工资达150元;即将建成的百合加工项目也将创造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党支部+’模式,推动百合与中药材产业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农旅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上花岔乡党委书记滕志国对记者说,下一步,全乡要让“泥土香”飘得更远,让“黄金果”结得更多,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产业支撑。(本报记者 杨贵智)
来源:兰州日报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