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守望神舟 等你归航——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搜救任务团队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21 08:35:31

守望神舟 等你归航

——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搜救任务团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通讯员 董延荣 马奥林

“返回舱着陆,落点坐标为……”北京时间11月14日16时40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17时21分,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全部安全顺利出舱。

这是东风着陆场自2017年启用以来,第9次迎接我国航天员平安返回地球。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一支专业、高效的航天搜救团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搜救任务团队,聆听他们的故事。

智慧赋能,为航天搜救插上腾飞羽翼

曾经,航天搜救技术创新团队在一处简陋的红砖蓝顶平房内起步,设备缺乏,人才不足。现在,他们成立了现代化科研创新联合实验室,经过多次升级改造,设备焕然一新。

近年来,搜救大队以建设“一流航天搜救回收国家队”为目标,向技术创新要战斗力,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无人智能型智慧化着陆场”的构想。建成航天搜救先进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构建起“空中无人机+水面无人船+水下无人潜航器”的立体多维目标搜索系统,为航天搜救蹚出了一条升级换代的新路径。

从无人机搜索到卫星定位,从无人车到机器狗……一件件科研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航天搜救任务的完成护航助力。这些智能装备的应用,不仅大幅提高了搜救效率,更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为航天员平安返回筑起一道坚实防线。

“我们聚焦‘智慧航天搜救回收着陆场’建设,紧跟科技前沿,积极探索智能装备在搜救领域的应用,打造航天搜救的新质能力增长极,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航天搜救队负责人表示。

为打造专业队伍,航天搜救队拓展渠道,通过院校培训、交流提升、课题牵引、岗位锻炼等方式,形成特有的搜救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针对智慧着陆场建设目标,细化人才发展规划,以无人车、无人潜航器、无人机等课题为牵引,培养无人智能操控、目标识别等专业科研骨干。

去年,该队5名代表参加了全国“匠心杯”大赛,4人在众多无人机顶尖高手中脱颖而出,其中1人获得全国第四的成绩。在一次搜索回收任务中,无人机第一时间捕获目标、传回图像,独立搜索效率实现由“天”到“小时”的跨越。

“要全面提升搜索回收能力、推动着陆场系统转型发展,单靠我们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实现协同发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毛永军说,“通过与院校、企业紧密合作,我们不仅能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理念,还能培养更多航天搜救人才。”

聚焦返回舱,用镜头丈量最后十公里

“双城,光学发现目标!”伴随一声口令,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出现在指挥大屏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落点景象测量团队的光学镜头精准捕获目标并稳定跟踪。

“作为飞船返回测控链的最后一环,能否第一时间准确捕获定位返回舱,对于预判返回舱起着重要的作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李迎春介绍道。

落点景象测量团队主要担负航天员返回地面最后十公里、突破黑障区等关键时段的光学跟踪测量任务。为确保跟踪画面在开伞前后顺利过渡,工作人员在操纵杆上植入平滑算法,通过仿真系统进行单机模拟跟踪训练。同时,利用无人机和搜救直升机进行全系统功能演练,开展调焦、变倍和调色,使目标成像清晰、大小适中、色彩明丽。

此外,团队根据返回舱的特点,在原有“跟得上、拍得稳、测得准”的基础上,对清晰度和画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高清的画面记录伞花盛开的瞬间。

“开伞时,飞船的飞行速度瞬间转化很大,非常考验操作手的应急反应能力。”光学伺服操作手李斌斌紧握手中摇杆,选择合适的跟踪方式,对飞行目标进行稳定跟踪。他通过操作直径不足10厘米的摇杆,控制比它大数十倍的光学镜头精准识别、捕获,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反映到镜头上,哪怕是1毫米的误差都可能跟丢目标。

当飞船进入距离着陆场仅剩最后十公里的关键阶段时,落点景象测量团队用镜头记录下这场“着陆冲刺”,用“光学慧眼”精准捕捉到了返回舱开伞到着陆的每个关键瞬间。

精准研判,为神舟返回“悬丝把脉”

“风速12米/秒,能见度8公里,未来1小时无强对流天气,符合着陆条件!”在返回舱搜救回收任务的演练中,大家各司其职,为后续行动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返回器着陆窗口期的气象情况,考验的是精准研判的硬实力。东风着陆场地处戈壁腹地,天气瞬息万变,前一秒还晴空万里,下一瞬就可能黄沙突袭。

为了捕捉最精准的气象变化,气象分队提前一个月进驻着陆场,构建24小时全时段气象数据监测体系。他们还针对东风着陆场10年内的天气数据,结合实时实况分析研讨大风、沙尘等天气演变规律,推演天气变化趋势,组织大家讨论研究方案预案,准确掌握后续气象数据。

“返回器着陆对气象条件要求极高,风速、云况、能见度等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可能影响着陆安全。我们采用24小时实时监测制度,能确保在任何时间点都掌握着陆场最新气象动态,以便精准研判。”气象分队负责人盛文杰说。

气象观测以自主观测设备为主要依托,不过对于云、能见度以及天气现象的观测,还需人工观测来提升准确性。每晚的高空探测工作,需要分队人员全程参与,从探空气球冲灌、探空仪基值测定,到探空数据接收,整套流程下来需要近2个小时。“不断从实际的天气情况中积累经验,这是我们圆满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底气。”盛文杰说。

每一次气象监测,每一个数据记录,都承载着他们的严谨与专注。他们以严谨求实的精神,不断雕琢每一处细节,对待气象数据,力求做到极致精准。他们用专业破解气象谜题,用青春智慧为“太空回家路”驱散风云阴霾。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