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一线访民情 实地解民忧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令璇 李文静
“以前村里草垛、牛羊饲料堆在院墙边,电线乱得像‘蜘蛛网’,一到天干物燥的季节,就怕失火。现在村里有了微型消防站,家家有消防水窖,我们住着踏实多了!”安定区杏园乡朱家湾村村民朱银山站在应急科普教育室的消防设备旁,话语里满是安心。
这一变化,源于安定区政协的一条社情民意信息——《关于加强农村消防设施建设,保障农村消防安全的建议》。信息提交后,区应急管理局很快为朱家湾村增补了灭火救援服5套、水带、抽水泵20余件,还动员6名村民成立志愿消防队,为周边合作社、卫生院等开展66场次培训,排查整改火灾隐患171处。
今年,安定区政协共收到社情民意信息285篇。这些带着百姓急难愁盼的建议,正一点点变成群众可见可触的实事。
“三块钱就能吃碗热乎面,刷脸就行,不用手机也不用密码,太方便了!”在巉口镇山海新村社区互助幸福院,刚吃完午饭的王桂兰老人放下碗筷,就和老伙伴们坐在院子里话家常、晒太阳。此前,她和村里不少独居老人一样,总为“一顿饭做半天、吃不完热剩饭”犯难。
发现这个问题的,是参与社区协商议事的区政协委员彭清玲。今年3月,她在走访时注意到,60岁以上老人中,近乎半数是空巢老人。
“坐在办公室想不出好建议,只有脚沾泥土、耳听民声,建言才能说到群众心坎里。”彭清玲联合同事跑了全区7个社区、11个行政村,记了近百条老人的诉求,最终形成了《关于推进建立老年人服务场所关注老年人生活的建议》。
建议被民政部门采纳后,全区共优化提升了35个老年助餐服务点,还接入智慧系统,为2.3万余名老人录入人脸信息,实现“刷脸用餐、补贴直达”。
“往年夏菜收完,尾菜堆在地头发臭,下雨的时候污水流得满地都是。现在好了,拉去处理站能变饲料,我们还能挣点工钱!”安定区内官营镇的菜农张学军一边往车上装芹菜尾菜,一边笑着说。
区政协农业界政协委员曲存忠在田间调研时,发现高原夏菜采收期每天要产生数十吨尾菜。为了把建议提实,他走访了十余户菜农、多家合作社,还请农业专家来测算数据,最后写出《关于提升高原夏菜尾菜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建议》。
如今,在这一社情民意信息的推动下,内官营镇已建成并运行1个尾菜处理站,年处理尾菜8万余吨。
“政协不仅把问题列出来,还盯着我们落实,容不下一点敷衍。”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祁志新指着办公桌上的《社情民意办理进度表》说。
今年,《关于省道311线定西至内官营镇段公路存在安全隐患需扩修或加宽的意见建议》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后,区政协委员先后多次到现场督查。目前,这条承载着沿线群众期盼与产业发展使命的民生路已焕新颜,其中第一标段的养护工程已圆满完工并投入使用,不仅让群众出行更安心,更打通了甘蓝、芹菜等“甘味”蔬菜从田间到市场的运输“快车道”。
为了让每一条民意都落地有声,区政协还建立了“收集—筛选—督办—反馈”的全链条机制:年初定好选题指南,下发至每一位委员手中;若信息中有模糊的内容,工作人员将现场核实;重点建议派出专职信息员跟踪进度。“每一条信息都要跟着落实的脚步,直到群众满意为止。”区政协提案委负责人杨栋生说。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