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江
连眼镜蛇都吃的“杀人蜂”竟被养殖?
11月16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了虎头蜂遭滥养的乱象。虎头蜂,学名胡蜂,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伤人甚至致死事件时有发生。据报道,虎头蜂在云南、四川、广西、湖南等多地被大规模无序养殖,成了少数人牟取暴利的工具。云南龙陵县一公司称,其学员遍及全国,只要6666元学费,包教包会,能赚大钱。
虎头蜂正在被大规模滥养,这不是惊悚片里的桥段,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报道中有个细节:在湖南城步县,记者“全副武装”走进红娘虎头蜂养殖区,还没靠近蜂巢就被蜂群围攻,蜂群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嗡嗡声,记者即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也深深地感到恐惧。这么危险的养殖场,不仅缺乏基本防护措施,连必要的警示标志都未见设置。
虎头蜂缘何遭滥养?说白了,利益驱使。据报道,虎头蜂蜂蛹每斤售价可达上百元,云贵川地区日销量高达20吨。有养殖场负责人直言,不少餐馆把蜂蛹当作特色菜品来售卖,单靠销售蜂蛹就“大有可赚”。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一些养殖者甚至专门培育繁殖力更强、危险性更高的杂交品种。
这场逐利游戏中,还夹杂着欺骗消费者的违法行为。直播间里,虎头蜂被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但事实上,所谓“药酒”实为“三无产品”。更讽刺的是,养殖户私下承认这些疗效宣传都是“招揽生意的噱头”。
这种乱象背后,暴露的是监管的严重缺失。虽然云南、湖南等地已经意识到问题,发文禁止养殖某些危险品种,但在国家层面,至今没有针对虎头蜂养殖的专门规定。现有的畜牧业法规对此一片空白,行业内部更是连个安全规范都没有。这就给了投机取巧者可乘之机。
更令人心惊的是,业内公认攻击性最强的七里游虎头蜂竟也在四川乐山被养殖。这种能追击数公里的“杀人蜂”,如今成为个别养殖户眼中的“致富秘籍”。养殖培训企业更是推波助澜,承诺“包教包会”,鼓励学员野外放养以降低成本。在“能挣钱才是硬道理”的信条下,生态安全与人身安全都成了赌注。
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把监管的篱笆扎紧。首先需明确虎头蜂养殖归谁管,是农林业部门还是市场监管部门,不能谁都该管却谁都不管。其次要尽快出台养殖规范,哪些品种能养,哪些绝对不能养,养殖场地要有什么安全措施,这些都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
对于那些明显危害公共安全的品种,比如红娘虎头蜂、七里游虎头蜂,应该全面禁养。现有的无序养殖场,该关停的必须关停,不能手软。至于那些虚假宣传、制售“三无产品”的,更要严厉打击。
总之,发展养殖业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在鼓励产业创新的同时,必须守住安全底线。不能等到出了人命再重视问题,是时候拿出决心和行动,堵住这个危及民众人身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漏洞了。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