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档案馆新公布一批汉简——
从“历史信使”看河西边塞生活
王墨杰
2025年5月,一则牵动简牍学界的重要消息从酒泉传来——酒泉市档案馆正式公布了一批沉睡千年的汉代简牍。这批文物共计135枚,经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权威审定,含二级文物24枚、三级文物106枚、一般文物5枚。它们如同穿越千年的“历史信使”,以笔墨印记还原出河西地区的军事后勤体系、信用制度细节与民众生活图景,为汉代历史的研究注入了极具价值的简牍新证。
汉代军事后勤的精密运作
在冷兵器主导的汉代,武器装备的完好度与规范化管理,直接维系着边塞防线的稳固。这批汉简中,简001与简008的记载,为我们生动还原了汉代河西地区武器管理的严谨体系。简001明确记录“察姦隧五石具弩一,伤一抚一渊,可缮,弦纬辟完”,字里行间表明对兵器状态的细致检查与记录。
简008的内容更为详细:弭神爵三年,辟神爵四年,姑臧缮卒段安世。这里“弭”和《诗经·采薇》中“象弭鱼服”之“弭”同义,都指弓弩末端弯曲的梢。而“辟”通“臂”,指弩臂,也是弩具的一个部位。“姑臧缮卒段安世”则清晰标注了修缮人的信息——姑臧即今武威,段安世便是当时此地负责兵器修缮的工匠。翻阅其他西北汉简,我们发现这位段安世并非无名之辈,其名亦见于居延新简“元康二年五月己巳朔辛卯,武威库令安世别缮治卒兵姑臧敢言之,酒泉太守府……”结合两处记载可知,他应是汉代河西地区颇具声名的兵器修缮匠人。
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两枚简的上部两侧均设有契口,和汉代专用于标识物品的“楬”形制一致。通俗而言,这两枚简便是当时的“物品标签”。据历史学者考证,这样的“楬”或直接系于弩身,或固定在盛放弩具的囊橐之上,确保武器与信息一一对应。“神爵三年”“神爵四年”的时间标注也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为了清晰追踪弩具各部件的修缮脉络,为后续的使用、维护与核查提供明确依据;“姑臧缮卒段安世”的署名,既有彰显修缮者功绩的意义,更暗含着严格的责任追溯机制——一旦武器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可依据署名快速定位责任人,实现有效问责。从武器构件的分类记录,到修缮时间的精准标注,再到责任人的明确署名,这枚小小的简牍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信息记录体系,印证了汉代在器物管理领域已建立起清晰、规范的运作制度,为研究汉代军事后勤与物资管理制度填补了重要的实物空白。
汉代信用体系的生动写照
除了军事后勤方面,这批汉简还清晰地展现了汉代边塞的法律与信用管理体系,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治理的细微末节。
简002的内容和汉代的“考勤记录”有关:六月旦,安乐卒张武不迹;六月二日,当路卒宗相不迹;六月五日,胜適卒孙忠不迹。短短数语,详细记录了不同戍卒在六月不同日期“不迹”的情况。这里的“迹”,特指汉代边防的“日迹”制度——即戍卒每日按规定路线巡逻、探查敌情与异常状况,“不迹”便是未履行巡视任务。这份记录清晰体现了汉代边塞军事管理中严格的考勤制度,展现出当时对边防人员岗位职责精细化的规范制度。
简003则让我们窥见汉代独特的信用管理智慧。简文“戍卒淮阳国夏米里田则,毋所贳卖不贷吏民钱财物”,这看似普通的名籍,却在记录戍卒田则籍贯、身份等基本信息的同时,额外标注了其“没有赊卖行为,未向官吏与百姓借贷钱财物资”的信誉情况。这种将个人信用状况纳入官方名籍的做法,与如今的信用制度异曲同工,足以证明汉代社会已具备初步的信用管理意识,通过官方记录的方式为个人信用作担保,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农耕社会,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治理举措。
汉代边塞军民的情感世界
这批汉简中散落的私人书信简,为我们悄然推开了一扇触摸汉代边塞军民情感世界的窗。即便部分简牍因千年侵蚀只剩残篇断章,但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情感,依然能凿空历史,跨越千年,触动当代人的心灵。
简013中“入腹必死不疑,累以觚子,如妾在时,自君之子,妾亦何忧”的描述,字字如泣如诉,饱含深情。其中“觚子”即“孤子”,推测这是一位女性写给远方亲人的书信,字里行间既有对亲人的担忧,又有对“孤子”的牵挂。那句“如妾在时,自君之子,妾亦何忧”的喟叹,更是将一位女性的温柔与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人看到她在灯下提笔写信时的深情与期盼。
简025“常在田庐,去时小子,今巨大,于病在……”虽已残缺,文意已难完整解读,但“去时小子,今巨大”寥寥数字,已然勾勒出时光流逝中亲人成长的画面。再结合“于病在”的表述,不难感受到写信人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或许是久别家乡的戍卒,在边塞遥想家中孩子从年幼到长大的变化,又担忧家人的健康状况,那份跨越距离的亲情,即使在残缺的文字中,依然清晰可感。
看着这些带着温度的书信简,让我们不禁想起解忧公主的传奇故事。当年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在西域历经风雨,用一生守护边疆和平。她的故事中既有家国大义,也有对故土与亲人的眷恋。而酒泉市档案馆藏河西汉简中的书信,正是无数边塞军民情感的缩影——他们或许是戍守边疆的士兵,或许是随军的家属,或许是扎根边塞的百姓,在艰苦的边塞生活中,用文字传递着思念、牵挂与期盼,让冰冷的简牍有了温度。汉代河西边塞从来不止金戈铁马的壮阔,更有柴米油盐的烟火与牵肠挂肚的温情。
汉代民众生活的鲜活图景
除了官方文书与私人书信这一类简外,这批汉简还有用于翻阅的《日书》部分。《日书》是汉代广泛流传的术数典籍,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系统收录各类日常事务的吉凶判断与行事准则,堪称当时民众的“生活百科指南”。在汉代,小到日常饮食、出行方向,大到婚丧嫁娶、农耕时序,河西地区的民众都以《日书》为行动参照,通过占断寻求吉祥顺遂的生活。
简110的上方绘有一幅日廷图,这类带有天干地支的图像在《日书》文献中颇为常见。观察图像,酒泉市档案馆藏汉简日廷图除去标准的二绳、四钩的结构,还清晰绘制着两条线,线的端头分别标注“妇卢”和“妇所向”。“妇卢”即可通假作“妇颅”,特指产妇分娩时头部的朝向;“妇所向”则指产妇生产时身体的朝向。这一记载与汉代常见的生产风俗完全一致,直观地呈现了当时对生育方位的古老认知。
除了生育,《日书》在民众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简017“六日良,可以治食,诸有河者,反受其……”虽后半部分文字残缺,但从“六日良,可以治食”不难看出,这是《日书》中关于饮食的建议;简103“日书可以东西南北行”则表明,民众出行前也会参照《日书》选择合适的方向与时机。由此可见,在汉代河西地区,《日书》已深度融入民众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批汉简的公布,让我们得以跨越千年,真切感受到《日书》在汉代河西地区社会的影响力。
酒泉市档案馆公布的河西汉简,虽然仅有135枚,却如同一部浓缩的汉代边塞百科全书。从军事后勤的精密管理到信用制度的细致规范,从军民的真挚情感流露到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每一枚简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我们揭开了汉代河西边塞的神秘面纱。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是凿空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跨越千年时光,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鲜活脉搏。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