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村排”赛出乡村活力,“村BA”总决赛化身农文体旅嘉年华……今年以来,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频频火“出圈”,“跟着赛事去旅行”掀起消费热潮。
以“体育+文旅”为基本运营模式的民间赛事,相较成熟的职业赛事,竞技水平或许没那么高,但这些赛事源自基层、扎根群众,参与门槛低、互动性强,其丰富的内容和趣味性话题持续引发关注,流量红利有效转化为显著的地方经济增量。以“苏超”为例,在众多现象级热梗的助推下,通过低票价策略和全民参与,“苏超”成功激活文体旅商融合的消费活力。据江苏省商务厅测算,“苏超”实现了“1元门票撬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湘超”“渝超”“川超”“辽超”等也陆续加入群众足球赛事版图。
相关研究显示,一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时,体育产业会爆发式增长,我国在2019年已迈过这一门槛。进入新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多样,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服务消费是我国消费升级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未来消费需求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民间赛事的日益兴旺,生动地印证了这一趋势。
体育赛事的消费引擎价值,在于将竞技激情转化为在地体验,把“赛事+”变成超级接口,融合多种业态、激活综合效益,完成从“流量爆点”到“经济支点”的升级。群众体育是赛事经济的“根基”,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厚度。应当看到,“苏超”“村BA”等民间赛事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还离不开政府推动下的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确保“政府想做的”与“群众想要的”同向而行,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的参与热情。
让民间赛事既接地气,又有人气,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不可或缺。不同地区应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民众基础,精准培育和打造与之匹配的赛事活动。在突出地方特色同时,民间赛事不妨借鉴职业赛事的组织模式和运营理念,不断提升专业化与市场竞争力。(邓浩)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