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绿 出门进园 倚栏听鸟
定西变了模样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张莉芳
“不用去江南,现在的定西,还胜过江南。”家住安定区的王大爷,每天都会到东湖公园散步,看着眼前水清岸绿鸟鸣的景致,感慨定西的生态变迁。“十四五”以来,这座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城市,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地建设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陇中大地书写了一份厚重的生态答卷。
定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建立起“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环保工作体系。市委市政府牵头制定美丽定西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督察整改、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的生态环保责任清单,让“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一目了然。
“以前觉得生态保护是环保部门的事,现在每个单位都有责任清单,人人都是生态守护者。”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说,这种全方位的责任体系,让生态保护从“软任务”变成了“硬约束”。
提及身边的变化,陇西县居民李女士深有感触:“小区旁边的排污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植和步道,晚上遛弯儿舒心多了!”
为了守护“定西蓝”,定西围绕压煤、抑尘、治污、净烟、控车五大重点,开展“百日攻坚”“冬病夏治”等专项行动,改造燃煤锅炉、推进清洁取暖、淘汰老旧车辆,一系列组合拳让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截至今年8月底,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9.8%,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3%,7月、8月改善幅度位居全省首位。
关川河畔,清水潺潺、芦苇摇曳。定西构建起“排污单位—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受纳水体”全链条监管机制,整治536个入河排污口,建成7个人工生态湿地,新建改造污水收集管网313.9公里,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达100%。如今,全市地表水、地下水考核断面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散渡河提前两年消除劣Ⅴ类水体,清水绿岸的美景重现。
而在乡村,“四废联治”实现土壤污染排查全覆盖,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670公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得到修复,227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落地见效,通渭地膜回收技术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3.44%,美丽乡村如诗如画。
“刚强兄弟”许志刚、许志强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以前风一吹,黄土能把天遮住。现在山上有了林子,鸟都回来了。”许志刚感慨道。“刚强兄弟”的坚守正是定西“五子登科”治理模式的生动写照。
山顶造林、山坡种草、山腰修梯田、山下建棚、沟底打坝,定西创新“五子登科”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让曾经的黄土坡变成了“绿色银行”。“十四五”期间,实施水保项目285个,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1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到69.06%。
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东西部协作生态林等工程落地生根,森林覆盖率达12.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9.5%。城市里,53个“口袋公园”、26公里城市绿道串联起市民的幸福生活,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5平方米;通渭县李家店乡成功创建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走出了生态与发展共赢的路子。
绿色不止在山川河流间,也在百姓的钱袋子里。在通渭县常家河镇的山楂小镇,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签约,交易额达1.1056亿元,林菌、林药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陇中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正滋养着千家万户,为高质量追赶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