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推进制度创新 赋能高水平开放——甘肃扩大制度型开放综述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13 08:27:43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推进制度创新 赋能高水平开放

——甘肃扩大制度型开放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陇原铺锦绣,丝路起长卷。

在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兰州东川至霍尔果斯中亚商品车图定班列,一周一列,国产汽车由此踏上中亚之旅,8—10天就到达阿拉木图;

在甘肃国际物流集团,兰州至阿拉木图TIR国际道路运输通道正式贯通,4天直达中亚;

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进口的红酒、水果和出口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以“国际空空联运、国际货物跨境中转”新机制,通达八方;

…………

这是开放甘肃欣欣向荣的生动图景,也是甘肃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生动注脚。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开放的显著标志。“十四五”以来,甘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聚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释放发展新动能。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金秋时节,花牛苹果,又大又红。

苹果园里,天水嘉威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闫红红,手拿兰州海关签发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证书说:“这不仅能帮我们减免关税,还能提高花牛苹果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原产地证书是根据相关原产地规则出具的证明出口货物原产于该国家或地区的一种证明文件,也是各国确定适用何种关税税率的重要证明文件之一。

为助力企业充分享受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政策红利,兰州海关所属天水海关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协定规则,为辖区80余家出口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精准辅导,重点解读东盟国家“单单一致”等清关要求,帮助企业规避退证风险,确保原产地证书“签得准、用得好”。

作为享受关税减免的“黄金通行证”,原产地证书的签发量是经贸热度的直接体现。

今年前三季度,甘肃省对东盟国家进出口总值达77.2亿元,同比增长42.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16%。东盟也持续巩固了作为甘肃主要贸易伙伴的地位。

一纸薄薄的原产地证书,是甘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促发展的鲜活映现。

制度型开放的本质,在于通过主动对标与衔接国际通行规则和先进标准,实现国内经济治理体系与国际经贸体系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兰州海关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推动“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委托加工”“分送集报”等多项创新制度顺利落地;打通国际公路运输(TIR)进出双向通道,助力铁路运输整车专用车型(JSQ)图定班列运输扩线增量,推动实现“铁路快速通关”和出口“铁公多式联运”试点业务从无到有;全国通关一体化在关区全面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持续拓展,基本覆盖跨境贸易全链条,“一网通办、掌上办事”已成为常态。甘肃与全球的贸易连接更加紧密。

  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记者走进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甘肃西部粮源国际商贸有限公司亚麻籽原油生产线上,金黄色的亚麻籽原油涓涓流出。

企业公司负责人马全财说,他们加工的亚麻籽来自哈萨克斯坦,按照保税制度,从兰州铁路口岸中川北站运来的进口亚麻籽,可在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储存、加工,并暂缓缴纳进口税费,待加工成原油,清关时再缴税,这极大地节约了企业的投资成本。

以进口一列亚麻籽算,500多万元的货物,如果不在保税区,入境就得缴90万—100万元的关税,加上成本就要600万元。而在保税区,可以缓缴税款,这样花500多万元就可以完成订货。

同时,得益于当地产业链的延伸,原油加工后,马全财就近卖给兰州新区粮油行业头部企业,从原料到加工再到下游企业,形成了闭环。

今年下半年,马全财还抢在亚麻籽收获季前增加了生产设备,进一步扩大产能。

这是我省有关部门及兰州新区、甘肃国际物流集团等协同探索“粮油区内初加工+区外深加工”及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与兰州国际空港、兰州国际陆港的“区港联动”等模式,助力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形成物流分拨、粮油加工基地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以来,兰州新区综保区进出口总额达257.1亿元,培育出134家有实际进出口业务的企业。

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目标在于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吸引耐心资本、增强国内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顺畅运转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甘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航空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兰州中川机场三期改扩建口岸查验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智慧旅检”场景成功复制,“腹舱带货”“机坪直提”“抵港直装”“卡车航班”等便捷措施落地见效。

——国际陆港与铁路口岸提质提效。“十四五”以来,我省陆续开通中欧(中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吉乌国际多式联运、东部海港铁海联运等“四向多条”国际货运班列。

——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兰州海关推进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口岸目的地联合监管试点,金川公司进口铜精矿的通关时间从原来的近200小时缩短至30小时以内。2024年试点已成功扩大至白银集团。

  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10月22日11时35分,“中吉乌”国际图定班列(兰州东川—喀什北)从兰州国际陆港鸣笛启程。

这是甘肃继2024年获批开行兰州东川至霍尔果斯中亚商品车图定班列后,开行的第二条国际图定班列,也是甘肃推进差异化特色化国际班列建设的新突破,更是甘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甘肃不断畅通对外开放通道、建强用好开放平台、拓展开放合作路径,引导和推动国企民企携手出海、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全省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能、开辟新空间。甘肃特色产品,如中药材、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球,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并带动产业升级。

“十四五”以来,全省有实际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达1548家,且呈逐年增加态势;甘肃外贸进出口年平均增速达13.9%;全省有361种特色农产品销往全球131个国家(地区);“新三样”产品出口连续三年实现倍增;全省金属矿砂进口1289.6亿元,年平均增速达22.5%;甘肃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充分展现了甘肃在向西开放中的重要地位。

登高望远乘风而上,优势再造胜势可期。身处内陆的甘肃正通过持续深入的开放,实现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从“后卫”变成“前锋”的历史性转变,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