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名女孩围着一只巨大的“蒸笼”,如浪花一般起落、跳跃、舒展,用灵动的舞步演绎农家民俗场景。这群来自太原市聋人学校的孩子,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翩然起舞,令不少观众动容。
11月上旬,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重庆圆满落幕。这场国家级艺术盛会,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与文艺工作者的昂扬风貌。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与170余个群众文艺作品竞相绽放,共同奏响激荡人心的时代乐章;千余件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佳作联袂展出,描绘气象万千的艺术画卷。
“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着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开拓创新、讴歌时代。
精品力作与小戏小品“并蒂花开”
本届艺术节上,第十八届文华奖揭晓,15部作品斩获文华剧目奖、15部作品荣获文华节目奖。作为专业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在繁荣创作、培育人才、引导方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本届艺术节展览和文华奖获奖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中国文艺发展的新气象扑面而来。
在本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上,不少作品以路桥建筑工人、采茶姑娘等普通劳动者为表现主体,聚焦时代主题、植根火热生活。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展览作品以艺术的视角、造型的语言,让观众透过作品之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本届文华奖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从近5年延长至近10年,鼓励文艺工作者沉潜内心、精益求精地投入创作,持续打磨提升作品质量。
获评文华剧目奖的舞剧《醒·狮》便是“十年磨一剑”的典范。该剧自2015年筹划,演员们经历两年多南拳武术实训,2018年首演后仍持续打磨,深度融合了民族情感、非遗风采、地域特色。
本届文华奖评审提高了演出场次要求,如参评文华剧目奖的戏曲、舞剧作品演出场次不少于20场且年均演出场次不少于10场,鼓励作品开展常态化演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董事长叶飚荣表示,民族舞剧《红楼梦》已巡演41座城市,演出超400场,吸引近60万观众,创下“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盛况。
“过去,县级文艺院团的作品很难登上文华奖舞台。”本届艺术节评审、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部主任毛尔南说,文华节目奖的设立,让更多基层院团在国家级舞台上展现,实现百花齐放。这些“小制作”方便根据演出场地灵活调整,更容易走到群众身边。
本届文华剧目奖获奖作品婺剧《三打白骨精》,融合传统戏曲与现代表达,“白骨精”借鉴川剧变脸技巧快速变装,无人机则“化身”小蜜蜂点缀舞台,使经典故事焕发新的活力。
“星耀”巴蜀,群众文艺生机勃发
群星奖是中国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众创、群众演”是其不变的主题。
《大河奔海》用鼓子秧歌的刚劲展现齐鲁豪情;东北大鼓《雁归来》再现全国道德模范马旭的传奇人生;群舞《最后一球》聚焦乒乓球赛点时刻,点燃运动激情……翻开这份“星光熠熠”的获奖名单,每一个作品都凝结着平凡生活的艺术化表达,承载了群众的质朴情感和文艺梦想。
获奖音乐类作品《快乐那达慕》独具匠心,融合了呼麦、马头琴、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等传统元素,生动演绎射箭、赛马、摔跤等紧张激烈的竞技场景。清澈纯净的童声,带领听众步入富有草原风情的世界。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秦磊说,演员队伍中有学生、牧民、基层群众文艺工作者等,大家克服困难,怀揣着对文艺的热情走到一起,群星奖为广大群众搭建了展示交流的优质平台。
群众文艺始终深深扎根于泥土,从实践中汲取创作养分。
海拔5000多米的风火山隧道施工现场,因氧气不足,工程几近停工。“要尽快把隧道打穿,眼前这条青藏线,是几代人心中的梦想和期盼呐……”演员们饱含深情的言语,让不少观众眼睛湿润。
群口快板《风火山》主创之一刘迪告诉记者,几年前,主创人员看到一段青藏铁路建设者在“生命禁区”攻坚克难的纪实视频,萌生了用快板再现这一壮举的念头。三年时间里,节目反复打磨,创新使用“拆唱”的表演手段,在保留曲艺特色的同时,增强了可看性和吸引力。
舞台之外,如何引领优质文化资源向公共空间延伸,打造“永不落幕的全民艺术盛会”?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一棵黄葛古树下,每周五晚,“黄葛树下故事会”准时“开场”。表演形式涉及相声、竹琴、金钱板等多种类别,观众不用买门票,开演前半小时,树下就坐得满满当当。近年来,重庆深挖在地文化特色,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百强”品牌培育计划,累计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400多个。渝中区“乐响渝中”、大渡口区“花开的声音”等多项群众文化活动“破圈圈粉”。
与群众距离更近,参与方式更多,文化氛围更浓……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440万场,服务22亿人次;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文艺“破圈”,激活消费新场景
艺术的感染力,从不囿于舞台。本届艺术节让文艺星光汇入市井烟火,将艺术温度转化为消费热度,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写下生动注脚。
民族舞剧《红楼梦》在重庆演出期间,不乏远道而来的观众。“特地带孩子从福建过来,这种书本外的文化体验让孩子收获很多。”演出落幕,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去,演员一次次返场谢幕。
如此场景,在越剧《我的大观园》巡演中也屡见不鲜。艺术节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将“为戏奔赴”的热潮推向新高。据统计,艺术节期间,重庆片区的文华奖参评剧目和节目组合累计演出54场,吸引近5万人次观众,平均上座率超93%,有效拉动了跨城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消费。
成功“引流”之后,各地通过“艺术+文旅”,着力将艺术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新动能。
川渝两地携手推出了100个特色文旅场景,涵盖夜游、文博、科技艺术、特色街区、文创市集等领域,形成了“观演+旅行”的沉浸式消费体验。重庆大足区借势舞剧《天下大足》推出“观剧畅游”计划,凭票根即可享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门票优惠,引导客流从剧场走向景区。
当艺术遇见科技,文化消费的边界得以全新拓展。本届艺术节创新运用VR、AI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新场景,精准触达年轻群体。
在重庆“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的智慧型中国乐器博物馆,观众戴上VR设备,近距离欣赏86件传统民族乐器、沉浸式体验“敲击”编钟。“比课本更生动,孩子们特别喜欢。”带孩子前来观展的邓女士表示,此类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展览,正成为亲子家庭与年轻人的新选择。
“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更成为现象级文旅产品。艺术节闭幕式专场表演中,5000架无人机以夜空为幕,将文化元素化为光影画卷。自今年4月常态化展演以来,核心观演区餐饮满客率超70%,相关商圈夜间销售额显著提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创造视觉盛宴,更培育出受年轻人青睐的消费新业态。
从“为一部剧,赴一座城”的时尚,到“一张票根”串联的消费链,再到科技赋能的新体验,艺术正从殿堂高阁走入市井烟火,在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同时,也成为激活城市发展动能、点亮美好生活的强劲动力。新华社重庆11月12日电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