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故事荟】
麦积山的微笑
麦积山133窟中的小沙弥造像,以其动人的“东方微笑”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文\牛勃
核心提示
在甘肃天水市东南部的小陇山林海之中,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因其形状酷似农家麦垛,故得名“麦积山”。1600多年前,无数能工巧匠在麦积山的峭壁上开窟造像,此后历经10多个朝代的持续营建,终于铸就了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雕塑的人物形象非常贴近生活,充满人间温度。第133窟的小沙弥眯着双眼,嘴角上扬,天真烂漫,“微微一笑”,触动无数游客的心。麦积山有许多微笑的塑像,这些充满意蕴的微笑,被称为“东方微笑”。
一次次登上麦积山,一次次在散花楼前凭栏眺望,不论是烟雨朦胧,还是松风轻拂,麦积山都像一位缄默的智者,就那么静静地屹立着,像一尊巨佛,带着淡淡的微笑。
山无言,洞窟里的佛塑像、菩萨塑像和沙弥塑像同样无言,但他们笑,轻轻地笑,微微地笑,慈祥悲悯地笑,羞羞怯怯地笑。微笑无声,却能让人真切感到萦绕在洞窟四壁的声音,这是人间最美妙的音符,一个浅浅的微笑,就如一粒荷叶上的晨露,晶莹透亮、纯粹宁静。
麦积山第44窟,主塑像眉眼若柳叶,秀美安详。
一张张微笑的脸聚合成天水麦积山微笑的形象,一串串微笑的声音化为麦积山天籁般的空谷传响。这些微笑是千年前的古人想要讲述的故事,溪水一样蜿蜒成历史或清或浊,或明或暗的波影。云在半天,窟在云上,历史在崖壁上的回音,或明或暗,时显时隐。
一个洞窟是一本书,一尊塑像是一声岁月的轻叹。深入洞窟,站在一尊尊精美绝伦的塑像前,看着他们神秘的,甚至不乏调皮的微笑时,严肃如我者,也会忍俊不禁。那些伟大的、天才的艺术家们,除了作品,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甚至连供后人研究的蛛丝马迹、草蛇灰线都没有。要不是一尊尊现实的作品,几乎很难找到他们存在过的痕迹。但我知道,他们就在这一尊尊惊世作品的背后,就像麦草和泥巴,深深地隐藏在明艳的色彩背后,他们只想完成这些伟大的作品,用静默和虔诚倾诉心中的真情。
麦积山秋景。
在古代,无数民间工匠耗尽一生的心血,就是为了将这一幅幅巧夺天工的伟大作品呈现在风云光顾的悬崖间。这些工匠有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瑰丽想象,洞窟中他们是绝对的主人,艺术的主人。这些工匠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全国各地云游到麦积山的艺人,在连衣食温饱都没着落的情况下,仅凭着虔诚、执着,凭着对艺术的敬畏和追求坚守在这里。青灯、铁錾、泥巴、画笔、颜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个洞窟从开凿到完成需要多少时间无法计算,但他们的人生包括生命有可能全部奉献在这里。穿越千年,我们该如何去释读这一张张微笑表情后面的悲欢离合,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对于艺术和生命的理解,鲜花般绽放的才智与才情,穿过麦积烟雨坚守了千年。
千年流转间,麦积山石窟崖阁间凝固的,不仅是著名的“东方微笑”,更是文明在传承中赓续、在包容中创新的东方智慧。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