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西部范式·时代华章——论王祖铭先生牡丹艺术的多维价值体系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10 23:28:41

林志国

王祖铭作品《春暖花开》 纸本 69cm×138cm 2020年

初识王祖铭先生,是在一位友人的画展上。彼时他虽早已被誉为“西部牡丹王”,但言谈举止间全无浮华之气。纵观艺坛,虽不乏技止中庸却自视甚高者,然先生始终谦和自持,其根植于西部水土的质朴与真诚,温厚澄明,令人如沐春风。他身着藏蓝色夹克,整洁得体,目光明澈而笃定,眉宇间一派温润。交谈间言辞质朴诚恳,毫无浮华矫饰,周身散发着敦厚温雅的气质。论及艺术,他极少援引深奥术语,而善以生活为喻。注目于一幅河滩写生时,便欣然道:“这水纹笔触通透极了,一下子将我拽回小时候在黄河边抓鱼的光景……”语至酣处,朗声而笑。如此鲜活真切、未加雕饰的话语,悄然消融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令我顿觉眼前之人并非高踞艺坛的名家,而是一位对万物葆有纯真热爱的赤子,一位将艺术融入血脉、以本真之心观照万物的修行者。

此番初晤所感的人格魅力,恰是其艺术生涯的生动写照。王祖铭先生的笔墨生涯,正如其笔下雍容绽放的牡丹,深植于西部苍茫厚土,汲取千年文化滋养,焕发出独树一帜的艺术光华。这位被誉为“中国西部牡丹王”的艺术大家,其声名早已遍及陇原、影响当代画坛,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层面,升华为一种文化象征与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

王祖铭作品《春酣》 纸本 120cm×97cm 1998年

承古开今:丹心熔铸“西部牡丹”的笔墨精魂

王祖铭先生的艺术根系深植学院正统与西部山河。早年师承韩天眷、汪岳云等国画名家,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奠定坚实基础。其对传统笔墨程式的精研堪称典范——中锋如铁线勾勒花瓣筋骨,侧锋辅以泼墨挥洒叶片气势,墨韵淋漓间,牡丹的万千层次与生命质感跃然纸上。观其代表作《光耀华夏》,笔力雄健处“重若崩云”,细腻处又“轻似蝉翼”,将文人画的“写意”书写性与牡丹的磅礴气度完美融合,一扫传统牡丹画的柔媚窠臼。王祖铭先生曾直抒胸臆:“爱花的人更热爱生活,我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喜爱花中之王——牡丹。”评论家雒青之亦深感其画作能传达此情,观之如闻其声。正是这种真诚烂漫的精神内核,使其牡丹画超越视觉美感,升华为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共鸣,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王家牡丹”艺术符号。

其卓绝之处,更在于立足传统而锐意求新。他大胆将西方绘画的光影与色彩构成理念引入东方丹青世界。在《春江水暖》中,精微的灰色调叶片过渡与冷暖背景匠心映衬,营造出类似印象派的光色颤动感。这种跨文化语汇融合,既赋予画面强烈的现代视觉张力,又恪守中国画“以形写神”的核心追求,完成了传统笔墨的当代转化。

王祖铭作品《春暖神州》 纸本 180cm×97cm 2011年

王祖铭先生笔下的牡丹,早已超越花卉本体,升华为承载民族精神的文化图腾。正如评论家吴辰旭所言,其立意高远,传达时代心声——王祖铭的牡丹绝非简单写生。他将牡丹的风姿神韵“提升到了展现大国雄风的时代高度”。在其扛鼎之作《国泰民安》中,雍容牡丹与国之重器“鼎”并置,构建恢弘视觉叙事,升华为对国运昌隆、文明新生的丹青礼赞。他彻底扬弃古代文人画牡丹的孤芳自赏,转而致力于表现如《壮观人间春世界》中喷薄而出的集体生命力与时代的宏阔诗篇,践行“大花鸟”创作理念——将花鸟画从微观抒情拓展为映照时代精神的全景表达。

西部大地的雄浑苍茫,是其艺术灵魂的底色。他长期深入兰州、临夏、临洮等地,观察砺炼于干旱中傲然怒放的西部牡丹,捕捉其迥异于中原的野性力量。代表作《春风吉祥》中,虬劲如龙的枝干、凝脂般丰厚的花瓣、烈焰奔涌般的色彩,淋漓诠释“塞上气象”的磅礴生机。此地域根性深刻形塑其艺术语言:构图常取法“满构图”的磅礴气势,花团层叠聚合形成强大视觉张力场,又在密不透风中以“计白当黑”开辟气韵流转空间。这既是传统章法疏密、虚实精髓的现代表达,更是辨识其艺术精神的独特符码。

王祖铭作品《国泰民安》 纸本 180cm×97cm 2023年

形神互济:成功构建当代多维审美价值体系

直面王祖铭先生的牡丹世界,观者首先为其视觉语言的多元美感所震撼。其深得“不似之似”写意精髓,如《雅趣和晖》所示,在精准把握物态基础上匠心独运地适度夸张与形变,直取牡丹魂魄。花瓣的卷舒、枝叶的穿插,皆是精研物理后提炼的视觉交响,于自由笔意中暗含严谨的生命律动。

色彩,是他颠覆传统、构建个人语汇的革命性维度。他大胆突破“红花绿叶”程式,创造性地融汇赭石、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的沉厚华彩,与水墨氤氲之气韵。《浓艳醉春图》中,色彩浓烈饱满如灼灼烈焰,却因矿物色的天然质感与水墨调和而葆有高古雅致。尤为人称道的是对灰色调系的精妙驾驭,《福蕴神州》通过多阶灰调的精微过渡与对比,统御繁复色彩,规避浮艳,在与主色的张力互动中,激荡出含蓄内敛却五彩粲然的视觉诗篇。

王祖铭作品《吉祥富贵》 纸本 69cm×69cm 2008年

其艺术魅力核心,在于登峰造极的“水韵墨章”表现力,他堪称水墨交融的一代大家。甘肃画院原副院长段兼善评价道,他精于运用不同笔触墨色,尤其擅长“水分掌控”,赋予牡丹鲜活生命力。画面形象生动逼真,水墨酣畅淋漓,花瓣饱满富层次,叶片青翠蕴生机,似能随风摇曳,暗香浮动。“水的物象质感,流透出生命的光辉”。其构图新颖,色墨生辉——注重构图布局,善用虚实疏密,营造出层次感与空间感。色彩运用尤为精妙,既大胆创新,又和谐统一。“艳而不俗、娇而不媚”,兼具传统华贵与现代意蕴。他突破传统,巧妙融入西画光影、透视理念,增强画面视觉张力。其《含香带露情无限》等杰作中,通过破墨的淋漓渗化、积墨的浑厚华滋,精准控制水、墨、色的碰撞、渗透与叠加。牡丹花瓣呈现近乎透明的滋润感与丰沛生命湿度,仿佛晨露未晞,花香欲透纸背。对水墨物质特性与表现潜能的极致挖掘,赋予作品直抵感官、撼动心灵的强大感染力。

其艺术的永恒魅力,更深植于作品涌动的磅礴人文精神与诗意表达。他深谙“诗画同源”,常以诗心入画境。如《三径绿时人醉竹,百花红处客寻春》,将盛放牡丹置于幽深竹林掩映下,构建供心灵栖居的“文人雅集”之境。此诗画互文,不仅是对古典美学传统的卓越承续,更为观者开启通往无限遐思与文化记忆深处的审美佳境。

王祖铭作品《香韵》 纸本 69cm×69cm

更为深邃的是作品中洋溢的温暖昂扬的生命情感力量。他的画总是带来明快、祥和、健康、愉悦的气氛,生机勃勃且充满希望。与当代艺术中某些疏离或解构倾向不同,他始终秉持对生命本真的热忱凝视与礼赞。其笔下世界,如《春风和煦》所洋溢的是对蓬勃生机与生活之美的无保留拥抱。源自赤子之心的情感投射,超越技法精妙,直抵人类共通情感本源,在喧嚣时代提供珍贵的审美救赎与精神慰藉。

王祖铭先生更是匠心构建富有创造性的审美互动机制。深谙“作品的生命在于观者的再创造”,创作中刻意经营“召唤结构”。无论是风晴雨露的微妙变幻,还是“醉牡丹”的物我交融之境,皆通过画面留白、开放性意象与富有引导力的视觉节奏,预留充分想象空间。力作《总领群芳》中,牡丹的俯仰顾盼形成内在视觉引力与叙事线索,引导观者视线游走、驻足、联想,完成动态的、参与性的审美旅程。

王祖铭作品《壮观人间春世界》 纸本 105cm×248cm 2022年

王祖铭先生通过多元化艺术语言体系,主动拓展审美接受的广度与深度:小写意以精微雅致见长,笔触灵动含蓄,色彩清丽温润,宛若工笔之韵融入写意之神,召唤观者近观细品,体味笔墨精妙与文人意趣之幽微。大写意追求磅礴气势与意象张力,笔走龙蛇,墨色酣畅淋漓,激发观者远观取其势,感受生命激情奔涌,实现与天地精神的相往来。兼工带写于形神兼备间游刃有余,既得物象之真,又传情韵之丰,“浓妆淡抹总含情”,满足观者寻求具象美感与抽象意蕴和谐统一的复合需求。

这种自觉的谱系构建,源于对公共艺术空间多样性与受众审美差异的深刻洞察,使其作品能无缝嵌入从私人雅室到公共殿堂的多元场域,精准对话从专业藏家到普罗大众的广泛群体,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当代审美共同体。

王祖铭作品《福蕴华堂》 纸本 97cm×180cm 2022年

价值丰碑:学术、传承与资藏体系的立体奠基

王祖铭先生艺术价值的基石,在于中国美术生态中的广泛权威认证与崇高学术地位。作为一级美术师、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研究员,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选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集》《中国书画:纪念齐白石诞辰150周年》等六十余部国家级权威典藏画集收录,是其艺术造诣与历史价值的无声确证。学界授予其“当代最具学术研究与市场潜力的书画家”“21世纪新领军人物”等重量级称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范扬曾亲睹其创作后感佩题词:“通渭一见,倾盖如故。先生之牡丹,名动天下。我亲见兄挥毫,八尺牡丹,即刻即成,实可谓名手名笔是也。”吴辰旭先生则精准概括其内核:“笔墨修养极高,艺术蕴涵深厚,富含精气神、正能量,是时代昂扬向上精神的象征。”体制身份、学术评价、业界赞誉,三者交织共振,铸就其不可撼动的标杆地位。

其作品市场表现稳健攀升,深具潜力。通过持续亮相“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等高规格学术展览,其艺术价值不断获得权威背书,为市场注入强劲的需求动能。在重要慈善拍卖与主流商业平台中,其作品亦表现持重,《富贵吉祥》等代表作已成为资深藏家瞩目的焦点。清晰的市场数据勾勒出坚实的价值轨迹:早期作品已稳定锚定于万元区间,而近年精品力作则显著跃升至数万元层级,呈现出基于学术认知深化的渐进式价值重估,充分昭示了其作为优质文化资产的可持续增长前景。

王祖铭作品《艳醉》 纸本 69cm×69cm 2024年

其艺术价值已超越传统书画市场,升华为一种获得普遍认同的时代文化符号,在书画爱好者与广大公众中均获高度推崇。作品不仅呈现于专业展馆、重要赛事与公共空间,更被遴选为国家纪念邮票与国家级赠礼,并多次承担中外文化交流与重大历史时刻的使命:早在1975年,作品《鸟语惊晓露》就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友好代表团访日时作为国礼馈赠;香港回归期间,《国色天香》《荣华富贵》由甘肃省委统战部部长代表甘肃省方面赠予香港商会及工会。此外,王祖铭先生亦慨然向甘肃省艺术馆捐赠《福蕴中华》等三幅作品,作为重要馆藏陈列展出,供广大市民欣赏。其作品更衍生为挂历、台历、艺术摆件、文创冰箱贴、家居抱枕等多种日常文化载体,深度融入社会肌理;尤其对众多爱好者而言,在办公或家居空间张挂一幅王祖铭先生的牡丹作品,已成为一种彰显审美品位与文化认同的风雅之举。这种从国家礼赠、公共珍藏到日常生活的多维度场景植入与广泛的情感共鸣,使其影响力深入公众日常,完成了从专业领域向全民文化消费与大众文化认同的卓越跃迁。

同时,天津杨柳青画社《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王祖铭花鸟作品精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国画十家——王祖铭》《美术报》(中国美术学院)特刊王祖铭专辑等高规格画集、专辑出版,以亲民姿态打破艺术壁垒,成为公众理解其笔墨精髓、感悟牡丹美学的重要教育工具与审美启蒙读本,亦为原作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认知基础与需求动力。文化符号的普世传播与艺术出版的广泛普及,共同编织覆盖精英与大众的价值网络,将其作品塑造为承载时代精神、参与国民美育、具有持续价值生长性的重要文化资产。

王祖铭作品《五月端午呈吉祥 粽香墨香送安康》 纸本 180cm×97cm 2025年

永恒绽放:艺术生命与精神范式的未来指引

在当代中国美术史谱系中,王祖铭先生的牡丹艺术占据承启双维的关键坐标。他将徐渭的恣肆与恽南田的没骨精微熔铸一炉,更淬炼出契合现代视觉经验的全新意象符号,成为解码中国画现代性演进的核心案例。其构建的“西部牡丹”美学体系,以雄浑塞上气象为底蕴,颠覆性重构牡丹的地域性表达范式,其笔下牡丹所彰显的“迥异于江南婉约的磅礴气度”,在美术史叙事中奠定独特而稳固的学术地标。

其收藏价值体现于旺盛多元需求与日趋稀缺优质供给形成的天然价值屏障。早期作品多已沉淀于重要机构及资深藏家囊中,市场流通量递减。价值成长呈现超越短期市场周期的经典化路径——伴随学术价值持续开掘、文化地位日益稳固而实现阶梯式跃升。在当下艺术市场环境中,其作品所呈现出的强劲需求与市场流通的相对稀缺,使其当之无愧成为艺术品收藏中兼具文化厚度与财富保值功能的“文化硬通货”。

王祖铭先生作品的终极价值在于其文化传承意义。其牡丹艺术升华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显影。《国泰民安》中将水墨凝固为中华文明符号“鼎”与牡丹的匠心结合,是以秾丽重彩浸透家国情怀的表达,揭示中华符号在艺术重构中的永恒生命力。立于画前,触碰的是千年写意文脉在当下的共振,是民族审美自信在纸上的觉醒。尤其对甘肃乃至西部,其所创立的牡丹艺术语言已是“兰州、甘肃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步入王祖铭先生的牡丹艺术天地,我们邂逅的远不止画家对花卉形神的精妙捕捉,更是一位深谙传统的文化行者,以沉雄笔墨为基石,锐意创新为羽翼,赋予千年牡丹题材蓬勃的时代生机。无论是《壮观人间春世界》的磅礴气势、《光耀华夏》的笔墨精髓,抑或《国色天香》的雍容华贵,皆凝聚着对美的极致求索与时代精神的深沉体悟。

他构建了传统意蕴与现代审美有机交融的“西部牡丹”范式,为国画艺术的当代演进开拓了新境。其作品的多维价值——承古开今的笔墨灵魂、形神互济的审美体系、学术市场共铸的价值丰碑、指引未来的永恒绽放——完美统一,使其成为当代中国画坛极具辨识度的璀璨风景。

王祖铭作品《陇原高天悬丽日 丝路万里醉东风》 纸本 138cm×69cm 2008年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王祖铭先生的艺术真正超越了有限的专业荣誉与狭隘的世俗评判框架,其最深厚的价值,正体现在遍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认同,以及界内方家与广大爱好者发自肺腑的真诚赞誉之中。

伴随中华文化自信日益昂扬,根植沃土、面向未来的艺术探索,如王祖铭先生所实践者,其作品所传递的昂扬向上、生生不息的正能量,恰似笔下盛放的牡丹,恒久散发着鼓舞人心的时代光芒。沉浸于他的牡丹世界,不仅是一场丰沛的审美巡礼,更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深度对话,一段与永恒之美共鸣的精神远征。这,正是“西部牡丹王”留予当代与后世永不凋谢的审美盛宴。

作者:林志国,文化学者、书画评论人、独立策展人、资深媒体人。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国家高级摄影师。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传播,专注于发掘、研究、宣传与推介德艺双馨的书画艺术家。曾为多位知名书画艺术家策划学术展览,并主导多部书画作品集的策划、拍摄与出版工作。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