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当:生态赋能下的“有机慢生活”
陇南日报记者 尚敏贤
深秋时节,穿行于两当县的群山之间,满目苍翠扑面而来。清澈的广香河蜿蜒流淌,两岸层林尽染,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
在这幅生态画卷背后,一场以“生态赋能”为核心的全域有机发展实践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
两当,森林覆盖率高达76.37%,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8%以上,水质达标率100%,连续10年蝉联“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榜,是甘肃省首个“国际慢城”。
优越的生态本底,成为两当发展最厚实的“家底”。
“我们坚持‘生态立县’,不是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而是要探索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子。”两当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生宝说。
近年来,两当县创新探索“全域有机”新模式,立足本地得天独厚的生态与农业资源,精准定位“品质新两当、有机慢生活”,全面且系统地推进全域有机建设,积极探索并逐步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依托“八有”山地立体农业五大产业带,两当县科学规划有机产业布局:
西坡镇苍坪村1000亩有机核桃基地已连续5年通过有机认证,年销售量突破100多吨,成为县域有机产品的“金字招牌”;
云屏镇元山村400亩野生采集有机板栗,连续4年获得有机认证,年销售量突破20吨,成功带领周边群众创业致富;
左家乡大庄村德源菌业20万袋有机香菇远销海外,在欧洲市场刻下“两当印记”;
两当县(蜂、食用菌)产业园成功跻身2025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林麝养殖的故事登上央视荧屏;
……
数据显示,2025年启动全域有机试点以来,两当县有机产品认证达7个,发展有机香菇20万袋、有机天麻100亩、有机绿壳蛋90万枚……让绿水青山真正化作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此外,品牌建设同步发力,“广香玫”“丑板栗”斩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狼牙蜜”“蜜相蜂”等特色品牌逐渐打响。
截至目前,两当县认证绿色有机产品24个,登记地理标志产品1个,培育“甘味”企业商标品牌8个。
有机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严格的标准体系。
两当县通过搭建高端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有机产业注入专业技术支撑,精准解决有机种植、养殖、加工环节技术难题,从源头保障“两当有机”产品品质,为“有机慢生活”提供质量底气。
据了解,两当县先后举办全域有机科普培训、专题培训班九期,培训人员超1000人次。目前已建立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5个,正在申报成立德源菌业专家院士工作站等平台。
与此同时,全县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控。
“每批出县的农产品都有‘身份证’,扫码就能看到产地、检测报告等信息。”张生宝表示,这套体系确保了“两当有机”的品牌公信力。
今年以来,全县新建有机基地20个,培育有机合作社(企业)14个,实施有机示范点项目9个,打造有机福寿山珍馆、菌菇小镇、蜜蜂小镇各1个,带动全县0.12万户群众发展有机产业。
在西坡镇的合作社基地里,负责人冯治义手捧一枚绿壳蛋自豪地介绍:“林下的‘五黑一绿’乌鸡,吃虫草、喝山泉,产的蛋在外地超市能卖到1.8元一枚!”
生态赋能,不仅限于农业。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两当旅游产业风生水起。
2024年以来,全县游客接待量达517.77万人次,同比增长48.74%;旅游综合收入22.32亿元,同比增长48.17%。“红色两当·生态之旅”已成为区域旅游精品线路。
这正是两当独创的“有机慢生活”图景——以国际慢城理念为纽带,将有机农业与红色文化、生态康养深度融合。
从苍坪村核桃林间的熹微晨光,到大庄村香菇大棚里的幽幽菌香,再到电商平台上跃动的跨境订单,两当正以“四食同源”的智慧、“四世同堂”的愿景,在绿水青山间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课题。
随着村超热度传向远方,两当带来的不仅是赛场激情,更是那印在生态礼盒上的承诺——“品质新两当,有机慢生活”。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