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9月1日《兰州市文明城市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正式施行以来,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此为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落实《条例》、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民生温度的重要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筑牢市民的幸福生活根基,着力以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多元共治破解难题
机制创新成效显著
文明城市应是宜居城市。曾经,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不仅是居民的“心事”,也是城市文明的“伤疤”。如今,走进城关区广电家园小区,一场老旧小区的焕新蝶变正在上演:以往杂乱的“空中蜘蛛网”正随线缆入地而消失,困扰多年的排水不畅问题通过雨污分流从根源解决,斑驳的楼体披上节能美观的“新衣”……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建成于1994年、已有30余年历史的老旧小区。
“现在家里冬天温度比原来提升近8度,穿一件毛衫就可以。小区路面也宽阔整洁,听说后期还要安装健身器材、优化绿化,现在住得非常舒心。”广电家园小区居民杨登师欣喜地说道。
改造不仅关注面子,更注重里子。“这次改造,不仅是修补,更是对标《条例》要求,对小区硬件环境和居住品质的一次全面升级。”兰州市城关区房产保障中心副主任李琦彬表示。据了解,兰州市在推行老旧小区改造中,整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装电梯、线缆入地等资源,并在征得居民同意的基础上,拆除影响安全和观瞻的防护栏、违建、废弃炭房等,动员居民协同实施户内老旧门窗更换,实现了“地上地下统筹、里子面子并重”的整体提升,为市民践行文明行为、享受文明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问需于民贯穿始终
全民参与共筑家园
《条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核心在于全民参与。兰州市在改造全过程中植入“共治”基因,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改造过程中,兰州市始终坚持以“改什么”为切入点,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在确保基础类设施应改尽改的前提下,积极争取资金,将居民反映强烈的提升类需求纳入改造范围。
那么,如何才能改得好?
据市城市更新促进中心主任王旷杰介绍,兰州市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原则,改造前问需于民形成共识;改造中问计于民达成共建;改造后问效于民实现共评,形成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支持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破墙连片整合资源,推行集中连片改造;见缝插针增加小区绿地,建设停车场、充电设施、文化休闲、体育健身、便民服务等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品质。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改造工作提质增效
文明城市建设非一日之功,贵在持之以恒。兰州市深谙此理,着力构建以《条例》为统领的长效机制。围绕《条例》落实,一套涵盖《兰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后物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在内的配套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确保改造工作有章可循、后续管理有法可依。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至目前,兰州市已累计完工1107个小区,正在施工1313个小区。改造过程中,累计改造供水管网125公里、排水管网246公里、供热管网165公里、小区道路8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342万平方米,新增地面停车位4725个。
从老旧小区的焕新重生,到地下管网的更新迭代,再到车位的同步升级,《兰州市文明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的落地,如同一颗种子正在金城大地上生根发芽:它通过一个个老旧小区的焕新、一处处城市细节的改善,将文明的理念融入城市肌理,转化为市民可观、可感、可及的日常生活,持续筑牢这座城市的幸福根基,也让城市在文明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记者 常亚金)
来源:兰州日报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