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 智造天水
——我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赋能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陕西电子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中心员工在进行晶圆中测
天水融媒记者 王琴 马仓仓
“十四五”期间,我市锚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以政策为纲、企业为核、平台为基、人才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创新答卷”。
五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家增至156家,增长7.8倍;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从13家增至246家,增长18.9倍;科技型中小企业从40家增至427家,增长10.7倍,三大创新主体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建成国家级、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38家,获批2家省级创新联合体,并连续三年获省级专项资金6000万元;争取国列、省列科技计划项目466项,到位资金3.79亿元……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天水这座老工业基地注入了强劲的“科技新动能”。
培育沃土,构筑创新主体“生力军”
在陕西电子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实验室,蓝色测试灯光下,研发人员屏息操控探针台,纤细探针精准触碰新一代碳化硅功率器件引脚,屏幕上电流、电压曲线渐趋平稳——这款对标国际顶尖水平的器件,历经数百次迭代终于突破关键性能瓶颈。
作为甘肃省唯一一家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检测、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该公司在“十四五”期间成功突破6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晶圆工艺、高可靠性特种逻辑芯片自主设计、高密度倒装焊封装检测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多款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配套于东方红系列、嫦娥系列、载人飞船、北斗卫星等国家重点项目,并成功为神舟十八、十九、二十号配套高性能、高可靠性集成电路产品,在监测、电源、遥感、通信等方面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等荣誉。
“近几年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始终高于8%,2024年达9.98%,这份‘舍得’让我们在核心技术上越走越稳。”天光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杨其辉指着成果展板介绍,企业已研发新产品1040款,11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6款居国内领先,其自主研发的抗辐照CMOS芯片应用于北斗导航,既打破国外垄断,又将成本降低40%。
而在天水锻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的重型车间,18000吨超重型制管组合机床像一头“钢铁巨象”,通红的厚钢板被送入设备,经过预弯、成形、校直等工序,转眼就变成直径13米的大型钢管,机械运转的轰鸣声中,透着老工业企业的新生底气。
“这台设备是目前国际上吨位最大、功能最多、加工能力最强的制管机床,能加工130毫米厚的钢板,攻克了特种材料成形难题。凭借这项技术,企业实现特种制管设备进口替代,还接到印尼煤浆输送管生产线订单。”公司总工程师侯玉龙介绍,五年来,天水锻压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出8000吨12米双龙门制管成形机等“国之重器”,攻克航空航天、油气管线领域多项“卡脖子”技术,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全套大口径直缝埋弧焊管生产线的企业。
在天水,这样的创新主体并非孤例:华天科技稳居全球集成电路封测企业第六名,构建起设计、制造、封测完整产业链;长城开关EVH4系列断路器达国际领先水平,成功中标核电项目;海林中科获评国家级“智能工厂”,加速转型新能源汽车轴承领域;三和数码跻身全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高光谱无人机可精准监测生态;华洋电子斩获“封测材料最佳品牌奖”,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十四五”期间,我市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通过“一企一策”精准辅导,让创新主体从“零星分布”变成了“集群发展”。目前,全市已涌现7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企业入选省级“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名录,一批批创新主体正以技术突破引领天水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搭建平台:夯实创新驱动“硬支撑”
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的“蓄水池”。天水市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分散的科研力量从“各自为战”变为“协同攻坚”,为科技创新搭建起坚实载体。
在甘肃星火智能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技术人员正专注调试一台五轴车铣复合加工机床。这台即将交付的设备,能够在大型船用发动机凸轮轴、曲轴等复杂零件加工方面实现国产化替代,解决了国家高端数控机床制造的技术难题。
作为甘肃省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链链主企业,星火机床牵头组建了甘肃省高档数控机床创新联合体。“我们联合了省内外产业链上下游21家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通过人员培养、产业协同、技术共享等方式,集中力量开展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国产化替代攻关。”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张志鸿介绍,依托联合体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不仅突破了高速主轴、精密导轨等“卡脖子”部件的研发瓶颈,更在2025年成功签约“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星火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为西北地区高端机床研发搭建起“国家级智库平台”。
与此同时,在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线旁,全自动设备正高速运转,精密封装着一枚枚承载数字时代的芯片。这里不仅是全球封测六强企业的生产核心,也是甘肃省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创新联合体的诞生地。
“2022年,我们联合10家单位突破了高填充导电胶技术、高可靠性高压隔离引线框架设计技术和高耐压塑封料技术,到2023年,承担单位已拓展至18家。”公司副总工程师张进兵说,这些突破使得开发出的导电胶、引线框架和塑封料等集成电路封装材料已在我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头部企业应用。
一个个特色平台的崛起,正不断织密天水科技创新矩阵。“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14类科技创新平台138家。其中,“甘肃省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创新联合体”和“甘肃省高档数控机床创新联合体”双双入选全省12家重点创新联合体,并连续三年获得省级专项资金共6000万元支持。平台建设不仅提升了技术攻关能力,更催生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2024年,天水与宝鸡、汉中联合申报的“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志着陕甘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区正式进入“国家队”序列。
这些平台正如磁石,持续吸引着创新要素汇聚:全市8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每年促成技术交易3.57亿元;成功举办“天水市首届强科技行动发展论坛暨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与3省14个市(区)签署协同发展协议;与甘肃省科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等建立常态化合作,并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争取到天津等多地项目26项、资金455万元……天水正以创新平台为“桥梁”,将分散的科研资源凝聚成强大的创新合力,为“天水制造”向“天水智造”的跨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核心驱动力。
引才惠民: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科技不是关在实验室里的,要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得实惠。”在秦安县千亩苹果园示范基地里,高级农艺师徐池明穿行于果林间,一边手持剪刀示范,一边向果农讲解修枝管护技巧。身旁果农举着手机仔细录制:“徐老师给我们普及的‘性诱剂+糖醋液+太阳能杀虫灯’的立体防控法特别管用,去年我家苹果优果率比往年高了三成!”
被果农亲切称为“秦安果业赤脚医生”的徐池明,已深耕果业30余年,他牵头研发苹果免套袋集成技术,构建“品种改良+生物防治+智能管护”体系,让全县苹果优质果率从30%跃升至75%,农药使用量减少40%,亩均节约成本2200元,2024年该技术培育的苹果获全国免套袋展评特等奖。依托“秦安果业大讲堂”等平台,他培训果农1.5万余人次,培育技术能手1.5万名,主持完成科技项目21项,真正用技术实效让“科技种果经”成为乡村增收的“金钥匙”。
“十四五”期间,天水市把科技创新的“触角”延伸到乡村,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的“好帮手”。
武山县开展“百名专技人才下基层”行动,131名专家解决技术难题428项,培育立体农业模式并培养200余名本土骨干;清水县“小麦专家”鲁清林育成“兰天”系列品种,推广超7000万亩,依托“雁阵孵化”培育2300余名乡土人才;张家川县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全链条体系,年育原原种5000万粒以上,全产业链带动5万多人次就业;甘谷县建成果树研究院、推广“天椒24号”,苹果、线椒年产值分别达19.2亿、8.65亿元……科技甘露正精准滴灌着每一片民生沃土。
五年来,天水市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科技服务体系:1313名科技特派员遍布113个乡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1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1个,引进苹果矮化栽培、食用菌高效繁育等新技术58项、新品种182个,建成1706平方米的天水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各类种质资源6.6万余份,科技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流动技术站”。
“十四五”收官之际,天水市科技创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成绩单”: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66.37%,居全省第五;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90.48%,全省第一;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80.28%,全省第二。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天水市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的保驾护航,是企业、科研人员、科技特派员的共同奋斗,更是这座城市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站在“十五五”新起点,天水市已锚定新目标:力争到2030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梯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基本建成创新型天水。从实验室的芯片研发,到车间的智能装备,再到田间地头的科技助农,持续奔涌创新动能遍布龙城大地,天水正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墨,描绘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企业与群众。
记者手记:
行走在天水科技创新一线,无论是静谧的实验室还是轰鸣的重型车间,无论是果树下的技术讲堂还是智能化的农业基地,记者发现,科技创新已不再是报告中的抽象词汇,而是可见可感的生动实践。科技的意义,不仅在于攻克“卡脖子”技术,更在于让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而天水的科技创新始终紧贴产业需求,服务民生所需,这种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精神,或许正是这座城市在科技创新路上行稳致远的关键。
如今,当“天水制造”走向“天水智造”,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在新时代的坚守与突破。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