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先行先试 协同联动 绿色转型——甘肃省以农业资源区划试点探索寒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05 09:10:02

先行先试 协同联动 绿色转型

——我省以农业资源区划试点探索寒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摸清家底、优化发展路径,自中央和农业农村部部署“加强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研究,鼓励开展先行先试”以来,我省将金昌市确定为全省农业资源区划试点,以“为全国探路、为甘肃立标”为使命,紧扣寒旱地区农业发展内在特质,统筹技术创新与机制突破,扎实推进试点各项工作。目前,试点初步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同类地区开展资源区划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样本,为全国试点提供“甘肃经验”。

以试点破解寒旱地区共性难题

金昌市作为全国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试点地区,自启动之初便立足“寒旱地区农业资源禀赋特殊、发展约束突出”的共性特征,将试点工作定位为“破解区域农业资源配置难题、探索绿色转型路径”的关键抓手。农业农村部多次专题调研指导,明确要求“甘肃省要以金昌试点为基础,当好全国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排头兵’”。

在省级层面,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牵头构建“省级统筹协调、市县分工落实、部门协同联动、院所技术支撑”的工作体系,委托省自然资源规划研究院、金昌市农艺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组建专业团队,聚焦“水资源约束、土地集约利用、废弃物治理”等寒旱地区普遍面临的难题,制定《金昌市农业资源与区划调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摸清底数、评价承载力、优化布局”的核心任务与“节水增效、绿色低碳”的全国农业发展要求深度契合,确保试点成果既能解决金昌本地问题,又能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金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试点的战略价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下设10个专项区划小组,覆盖土地、水利、气象、畜牧等关键领域,建立“周调度、月总结、季会商”机制,多次邀请农业农村部及中国农科院专家把脉指导,推动试点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构建农业资源数据管理模式

针对农业资源调查中“数据碎片化、技术传统化、共享不畅通”的共性问题,金昌市联合多部门创新运用现代技术,构建“全域覆盖、精准高效、跨域共享”的资源调查与数据管理模式,为省级范围推广创建范本。

在数据采集环节,金昌市运用大数据、遥感、人工智能技术,完成所辖县(区)7类455项重要农业资源数据收集,涵盖农业用地、用水、气候、生物、废弃物、社会经济资源及撂荒地,同时通过“乡镇全覆盖、类型全包含”的农户调查(全市12个乡镇139个行政村每村选择3—5户),确保每个村有种植养殖、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典型样本户,精准获取72项农户生产数据。这种“全域+典型”的调查模式,既确保数据全面性,又降低同类地区调查成本。

在数据管理与共享方面,依托我省“陇上国土云”平台,初步建成全市农业资源数据库,实现“空间分布图”可视化呈现。同时落实农业农村部与自然资源部数据共享要求,建立跨部门数据清单,建立与省自然资源厅、省气象局、省水利厅数据共享机制,破解“部门数据壁垒”难题,为农业资源“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提供实践参考。

转化成果优化产业路径

金昌市充分借鉴上世纪80年代第一轮农业资源区划“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成功经验,在新一轮试点中聚焦“成果落地应用”,其探索的产业优化路径对寒旱地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历史成效看,第一轮区划指引金昌实现农业“双翻番”:粮食作物面积从44.81万亩增至93万亩,亩产从272公斤提至522.82公斤,永昌县跻身全国玉米制种大县;创新推广“春提早、秋延后”、地膜覆盖保温等模式,蔬菜实现由零星种植发展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粮经比例优化至70∶30;以“粮改饲”为突破口,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产业,永昌紫花苜蓿品质达到国际一级草水平,享有“中国苜蓿看甘肃,甘肃苜蓿看金昌”的美誉;2025年,全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用绵羊品种“元生爱特”通过审定;畜禽总饲养量达365万头(只),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2.73%,这些“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的经验,在甘肃河西走廊多市推广生根。

新一轮试点中,各方面坚持“边调查、边应用”,委托兰州大学专业团队承担金昌市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试点工作区划编制任务,分析数据动态趋势,精准识别出“用水效率低、废弃物治理难”等寒旱地区共性问题,提出“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划定特色产业优势区、构建循环农业体系”的解决方案。金昌市将持续深化试点,加快编制“1+N+X”农业资源区划报告,重点提炼“数据共享—台账建立—评价应用”全流程操作指引,针对试点中“基层技术力量薄弱、长效机制待完善”等问题,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为全省农业资源区划研究工作积累经验。

我省将以金昌市为核心,在河西走廊5市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验证经验的普适性,为全国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