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守一方湿地 护一片生机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11-04 13:26:05

深秋时节,景泰县白墩子湿地,静谧而绚烂。从空中俯瞰,或绿,或黄,或红,或黑的盐沼池,如同彩色颜料泼洒在白茫茫的戈壁滩上。漫步其中,大片大片的碱蓬草化身为一簇簇浪漫奇幻的“彩色地毯”,浅绿、深绿、橘黄、暗红相互交错……不时,还会传来几声鸟鸣,令人心旷神怡。

白墩子湿地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不仅具有独特的内陆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鸟类迁徙廊道上的重要驿站。

近年来,为守护这片生态净土,景泰县持续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科研监测机制,定期开展湿地巡护,通过疏浚与修复河道、补种湿地植物、建设生态驳岸等措施,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

通过多年持续治理,白墩子湿地生态系统愈发稳定。每到候鸟迁徙时,大量过冬候鸟在这里停歇休憩。

“鸟类数量较以前明显增加,目前能达到万只左右。”景泰县野生动物保护负责人王慧敏说,生态的持续改善,也使得动植物种类不断增多。

监测数据显示,白墩子湿地现有脊椎动物58种;植物23科52属64种,以盐沼植被为主。前不久,白墩子湿地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白墩子湿地还保留了盐生产工艺,蓄卤、晒盐、捞硝等制盐遗迹。浓厚的盐文化遗产,也为以“自然为美”的湿地增添了文化底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鸟、赏景、品文化。

昔日盐田,不仅织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更走出一条“生态为笔、文化为墨”的文旅融合之路,成为景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动注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夏丹丹)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