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聚英才 产城共兴谱新篇
兰州新区让城市与人才共生长
新区人才招聘会现场
新区人才招聘会
十三年栉风沐雨,十三年砥砺奋进。从一片戈壁荒滩到一座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兰州新区的崛起密码,藏在“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深刻实践中。成立十三年来,兰州新区共吸引16万人才在这片热土上实现价值、成就梦想,为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1 筑巢引凤
搭平台建生态 聚才磁场持续增强
“以前总觉得家乡发展机会少,没想到新区的招聘会能提供这么多优质岗位。”在兰州新区“职引未来 筑梦青春”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现场,刚收到面试通知的湖南工业大学应届毕业生李敏难掩兴奋。这场招聘会上,197家企业抛出橄榄枝,吸引1.6万名求职者慕名而来,成为新区聚才效应的生动注脚。
筑巢方能引凤栖。兰州新区深谙“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的道理,十三年间持续打造多层次引才平台,让人才“引得来”。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新区构建起“线上+线下”“专场+巡回”的引才矩阵:春季有“产业新城·智享未来”大型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夏季有“青春‘职’夏 梦想全开”民营企业服务月专场,高校开学季则开展“智汇兰新·筑梦未来”重点高校巡回招聘,形成“全年无休”的引才态势。数据显示,近五年新区累计组织引才活动180余场,吸引8500余家企业参与,6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向重点产业聚集。
产业是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围绕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链,新区精准绘制人才图谱,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高效匹配。宝航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区作业长刘斌,正是被新区蓬勃的新材料产业吸引而来。“在南方从事石墨化生产管理多年,听说新区这一产业发展前景好,果断前来扎根。”如今,刘斌带领团队攻克多项生产难题,成为企业骨干。
“筑巢”不仅要搭就业平台,更要建安居港湾。2024年12月启动入住的青年人才公寓,成为新区引才新的“金字招牌”。在这里,35至50平方米的多样户型满足不同需求,空调、家具、热水器等配套一应俱全,实现“拎包入住”,每月每平方米10元的租金更是极大减轻了青年人才的生活压力。“周边超市、健身房步行可达,工作生活都方便,让我很快安定下来。”2023年通过人才节招聘入职新区国企的李文润,说起人才公寓满是满意。
今年10月,新区更推出人才住房“以租代购”创新政策,承租人租赁指定房源两年内可100%将租金抵扣购房款,还能享受3万元至15万元装修补贴,进一步打通“安居”到“乐业”的“最后一公里”。从青年驿站到保障性租赁住房,从购房补贴到人才公寓,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如同温暖的怀抱,让各路人才在新区找到归属感。
2 政策留人
强保障优服务 发展底气愈发充足
“没想到职称评审这么顺利,还拿到了省园丁奖,新区对人才的重视真的看得见。”兰州新区第一高级学校教师魏建强的经历,是新区政策赋能人才成长的生动写照。2021年通过选调来到新区的他,2024年顺利通过副高级别职称评定,这份职业认可让他倍感振奋。
十三年来,兰州新区不断迭代升级人才政策,构建起覆盖“引育管用”全链条的政策体系,用制度保障让人才“留得住”。在资金支持方面,新区出手“阔绰”:事业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最高200万元科研经费、50万元安家补贴;2025年以来,已发放人才奖励资金119.2万元,协调13家企业获得兰州市人才政策奖励562万元。为让政策落地更快,新区推出“人才服务一本通”,将安家补贴、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服务打包整合,实现“政策找人、服务上门”。
体制机制的突破更让人才活力充分释放。新区建立“按需聘用、绩效考核、竞争上岗”的人事管理机制,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等限制,让实干者有奔头。在职称评审上,针对教育、医疗等领域人才出台专项激励政策,魏建强的快速成长正是得益于此。而在企业端,甘肃海亮新能源、新凤鸣集团等企业在驻区院校设立专项奖学金,形成“企业引才、院校育才”的良性互动,新凤鸣集团更是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设立200万元博士奖学金,彰显企业引才诚意。
高效便捷的服务是政策落地的“加速器”。新区设立人才落户绿色通道,实行“专人负责、全程盯办”,大幅缩短办证时间。对于高层次人才,新区在全省率先将重大招商项目人才、500强企业高管纳入服务保障,发放陇原人才服务卡,提供全方位便利。“从申请到入住人才公寓,再到博士后工作站立项,全程都有专人对接,让我能专心搞科研。”宝航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技术员原玮颢深有感触,新区的高效服务让他得以安心深耕技术研发。
政策的温度更体现在对人才的长远支持上。2025年,新区获批省级人才项目5项、扶持资金160万元,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目前已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81个,为人才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坚实平台。
3 情感留人
暖人心解难题 归属感持续升温
“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我们一家终于团圆了,这是新区给我的最好礼物。”魏建强至今记得2022年妻子成功调动到新区工作时的激动心情。作为新区关心关爱干部机制的受益者,他的经历并非个例——截至目前,新区已为311名符合条件的干部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用“家事”暖心举措凝聚人才向心力。
情感留人,关键在“走心”。兰州新区始终坚持“把人才当亲人”,从细微处入手,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心贴心”。在子女教育方面,新区建立人才子女入学优先保障机制,协调优质教育资源,确保人才子女“入学无忧”;在医疗保障方面,与优质医疗机构建立合作,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属医疗服务,让人才看病就医更省心。
从解决夫妻分居到子女入学,从师徒传承到节日关怀,新区用一件件暖心事,让人才从“异乡客”变成“新区人”,归属感在细微处不断升温。正如魏建强所说:“在这里,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心,这种温暖比任何奖励都珍贵。”
4 事业留人
建舞台促发展 价值实现底气十足
“以前搞科研是‘闭门造车’,现在围绕企业需求攻关,成果转化效率大大提升。”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教师王磊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后深有感触。他所在的团队与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聚焦草莓、中药材等特色植物开展组培快繁技术攻关,成功建立10余种植物的离体再生培养体系,让实验室成果快速变成生产线产品。
事业平台是留住人才的核心密码。兰州新区始终坚持“产才融合”理念,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搭建创新平台,让人才“有事干、能出彩”。目前,新区已建成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30人、省级人才50人、博士300余人,这些人才在各自领域攻坚克难,为产业升级注入动力。
在企业一线,“订单班”“产业学院”让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等院校为海亮新能源、京东物流等企业开设订单班25个,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等与企业共建中药材、现代农业等产业学院22个,形成“企业下菜单、学校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兰州工业学院学生小胡通过产教融合平台找到实习岗位,提前了解行业需求,毕业即顺利入职心仪企业:“这种培养模式让我们少走弯路,能快速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
人才的成长与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新区6万余名产业人才的汇聚,为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支撑,推动新区工业增加值持续高速增长;而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吸引更多人才慕名而来。宁夏银川人刘斌入职宝航新材料有限公司后,从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生产区作业长;2023年研究生毕业的王同琴,通过人才招聘会入职企业后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如今已在新区买房落户。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院校到企业,兰州新区为人才搭建起广阔的事业舞台,让人才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实现自我价值中扎根新区。正如原玮颢所说:“这里有优质的科研平台,有完善的支持政策,能让我的科研梦想落地生根,这就是我留下来的理由。”
十三年耕耘,十三年收获。从人口不足10万到突破70万,从人才匮乏到集聚16万各类人才,兰州新区用“筑巢引凤”的诚意、“政策留人”的力度、“情感留人”的温度、“事业留人”的厚度,书写了人才与城市共成长的动人篇章。站在新的起点,兰州新区将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更多人才在这里安居乐业、成就梦想,为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动能。
记者 周靖博 文/图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