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一钉一铆保成功——科研团队以“铆钉精神”助力神舟飞天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03 08:35:37

一钉一铆保成功

——科研团队以“铆钉精神”助力神舟飞天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10、9、8、……3、2、1,点火!”

10月31日23时44分,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载着张陆、武飞、张洪章三名航天员奔赴太空。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征尘未洗,便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中去。发射场的全体科技工作者也不例外。

“飞天薪火在这里代代传递,这里是我们光荣的阵地;以场为家,恪守本职……我们为祖国创造航天伟绩……”这是发射场科技人员最喜爱的一首歌,唱出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

“铆”在发射场,“钉”在塔架上,“守”在火箭旁。这是发射场的工作人员最平凡的日常,也是发射场“铆钉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铆”在发射场,是中国航天人对伟大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在中国航天人心中,何为忠诚与热爱?

答案,就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实干里。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许多发射场科技人员的回答朴素而一致:“工作干好了就是忠诚。”

张卫红,是发射场“铆钉精神”的践行者。发射场的同事们都称呼她为发射场的“女掌柜”。

参加工作28年,张卫红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钉”在了戈壁滩上的发射场。这里的环境,用严酷来形容毫不为过。

夏季,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以上,钢铁塔架在烈日的暴晒下,烫得难以触碰;冬季,空旷的发射场寒风如刀,吹在脸上,针扎似的疼。塔架上的最低温度,甚至会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再厚的衣物也能吹透。但就是在这样“寒暑交替”的极端考验下,张卫红的身影却从未缺席。

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转运的前一天,张卫红和同伴们在对塔架上的设备进行最后的状态确认。百余米高的塔架,上下穿梭一趟已是对体力不小的考验。

在钢铁廊道间来来回回、上上下下攀登十几趟,仔细检查每一处细小的地方,是张卫红的家常便饭。

“一天爬塔架十几趟是常事,不算事儿。”张卫红语气平静。

他们的忠诚,书写在塔架上那无数个坚实的脚印里;他们的热爱,蕴含在对每一个螺丝、每台(套)设备的运行状态中。是28年如一日的担当,是28年始终如一地对航天事业的无比忠诚与热爱。

“铆”在发射场,是对“两弹一星”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承。发射场的晨光里,有他们走进阵地的足迹;深夜的星光下,有他们调试设备的身影。酷暑严寒,风沙雨雪,他们以发射场为家,把岗位当战位,将个人理想“铆”在航天事业的坐标系上。

“钉”在塔架上,是测发人对誓夺连胜的坚定与执着

20多年前,在执行神舟四号的发射任务时,科研人员用给火箭“盖棉被、穿靴子”的办法应对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端低温。如今,他们通过给塔架增加密封、升级塔架空调系统,火箭表面温度可以精准保持在适宜发射的范围内,彻底解决了低温发射的难题。

这种改变,源于发射场科技人员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

他们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发射场加注团队研发的“加注软管自动清洗一体机”,将原来需要20多人工作十几天的清洗任务,缩减至仅需2至3人半天即可完成。这项发明以纯净水替代酒精、以自动化取代人工,不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显著改善了工作条件,让科技人员得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这里,创新已成为发射场每名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发射场持续开展的“金点子结出金果子”活动,激励着科研人员为提升发射可靠性贡献智慧。科研人员从艰苦条件下的土办法,到现代化、智能化的技术革新,一代代航天人用“钉”在塔架上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载人航天精神。

“钉”在塔架上,是对载人航天精神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实践。塔架是火箭飞天的“天梯”,更是测发人履职尽责的“战场”。从箭体对接、燃料加注到指挥发射,每一个岗位都像一颗铆钉,牢牢“钉”在塔架的关键节点。

“守”在火箭旁,是测发人对探索未知的敬畏与虔诚

在这里,即使是与火箭打了20多年交道的“老航天人”,也不敢在工作中有丝毫懈怠。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这八个字,重若千钧。

10月底的戈壁滩,昼夜温差极大,面对大风、扬沙等恶劣环境,从火箭转运至发射区的那一刻起,发射场的科研工作者就进入了24小时不间断守护模式。

“我们守的不仅是火箭,更是航天人那份对探索宇宙、对科学、对航天员生命极端负责的敬畏之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于杰琛说道。

这份敬畏,体现在科技人员“严、慎、细、实”的工作细节中。

在载人航天工程的高标准下,发射场将“强化载人意识、严格载人标准、落实载人要求”作为确保成功的根本。

为确保万无一失,精细化管理已渗透至发射场的角角落落。针对发射测试各个阶段、百余个关键节点的技术安全控制,他们将“精细”二字贯穿始终:从试验计划的周密安排,到产品与地面设施设备的精准状态控制;从试验文书与规章制度的严谨缜密,到各级各类岗位责任制的层层落实;再到试验现场管理的井然有序。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贺鹏举介绍道:“过去我们更多依赖师父的经验和言传身教,这固然宝贵,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设备和体系,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规范来保驾护航。”

为此,发射场建立并完善了数百份操作规程与安全预案,预想了数百种故障模式与应对方案,并系统性地出台了涵盖《岗位责任制规范》《火箭舱内操作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工作准则。

在实践中,表格化管理、问题登记、责任人签字、试验日记等一系列举措,构成了多重把关的坚实防线。这套融合了过程控制、状态确认与节点把关的质量管控模式,推动了发射场质量管理从传统经验型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转变。

“守”在火箭旁,是对东风精神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深刻诠释。火箭旁的每一分等待,都承载着国家的期盼、民族的梦想。当火箭发射升空,刺破苍穹,他们的目光追随着焰尾远去,身后留下的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从“盖棉被”保温的土办法,到智能化的国家专利;从面对极端环境的无畏坚守,到对每一个螺丝、每一组数据的极致苛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的科技工作者们,用行动定义了何为“铆钉精神”。

每一个“铆”的坚守、“钉”的执着、“守”的担当,都是新时代航天测发人扎根戈壁大漠,热爱本职工作的生动刻画。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