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148窟壁画局部
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画局部
到过敦煌莫高窟的人,大多都会有这样的印象——青绿色是敦煌壁画中最多也是最漂亮的色彩。甚至有人说,青绿是敦煌壁画的标志色。
据考,莫高窟四百九十二个存在壁画和塑像的洞窟里,多数都有青绿。在一千多年的营建历程中,每一个朝代的洞窟也大都有青绿,尤以唐代最盛。著名的254窟(北魏)《萨埵太子本生图》和257窟(北魏)《九色鹿王本生图》,山峦、树林、流水、建筑及人物飘带,都是美丽的青绿色彩;217窟(盛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图》,则是典型的李思训式青绿山水;172窟和45窟(盛唐)《观无量寿经变图》中的反弹琵琶,在绝美的动态间,用青绿色彩画出飘逸的舞带,使整个画面有了华彩炫目、飞扬灵动的效果。众多洞窟里动态优美、形象生动的飞天,其流畅飘逸的彩带和图案,也大都以青绿描绘。《五台山图》(五代)这幅莫高窟现存最大的壁画,在展现精美建筑的同时,亦用青绿色彩描绘了五台山的山山水水和民间风情。至于众多洞窟中数不清的千佛图,更是青绿频出。
莫高窟不仅壁画多青绿,窟顶藻井、彩塑背屏和廊柱上的大量图案纹样,亦是绿意盎然。在浩若烟海的莫高窟艺术中,青绿之例不胜枚举,真可谓无青绿不敦煌。
青绿色彩为什么在敦煌壁画中备受青睐?原因很多。
其一,与中国画的传统有关。“先有设色,后有水墨”,中国画从发展之初,就非常重视色彩。古人因“丹”和“青”是绘画中最常用的颜色,就把绘画艺术称之为“丹青”。正如清代张庚所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
特别是山水画,自独立成科就以“青绿为源”,并逐步在青绿山水中发展出大青绿、小青绿,等等。无疑,敦煌壁画尤喜青绿,与中国画传统一脉相承。
其二,与当时画工使用的颜料有关。敦煌壁画大多使用矿物质颜料,相较于植物颜料等,矿物颜料的突出特点是色彩艳丽,不易褪色,保持长久。也正因此,莫高窟壁画得以留存千年。
经过长时间考察,有研究者认为,在交通不便、画材稀缺的古代,莫高窟画工使用的主要颜料,除经古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活动而来之外,大概率是就地取材,加工制作。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中,也确曾有人发现过色彩感很强的矿物质和采集矿物质的遗迹,以及制作颜料的石具。研究者推断,画工们很可能是将取自当地和通过贸易活动而来的矿物质,加工成颜料,用以绘制壁画。其中敦煌壁画中的绿色颜料主要成分是石绿,亦称孔雀石。早在后晋时期,敦煌地区就已有石绿的贸易活动。而由石绿加工成的青绿色在矿物质颜料中非常亮丽,且吸附性好,画工喜用。可能这也是敦煌壁画多青绿的重要原因。
其三,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与当时敦煌和莫高窟的生态环境有关。古时敦煌是中国迢遥西部茫茫戈壁上的边关之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对敦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而莫高窟又距敦煌五十余里,在方圆四十多平方公里的鸣沙山下,更为苍凉荒芜。从在砾岩上开凿出的洞窟里向外望去,除了沙漠戈壁就是戈壁沙漠。满目枯黄的色彩环境里,人们是多么渴望看到一丝绿意啊。在这大漠戈壁,绿色象征生命,有绿色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植物生长,就可能有人家,也就有了生的希望。
大漠向往绿洲。莫高窟中的青绿色彩,不只是一种绘画上的色彩语言,更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幸福,代表着美好和吉祥的精神追求。因而画工们把青绿色彩大量绘制在壁画中,艺术地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求。由此可见,古人是浪漫的,莫高窟是浪漫的,窟外漫漫黄沙,窟内绿水青山。
敦煌壁画多青绿。这是绘画艺术传统与表现内容的完美结合,是现实物质条件同艺术理想的完美结合,是美好生活愿景同艺术表达的完美结合。
(作者:李宝堂,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