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震惊的发现在短剧思维里,编剧竟然比导演更重要。
想笑话的可以笑话我,这确实让我这个做动漫出身的人感觉匪夷所思。
因为动漫行业中可以找出大量故事很屎或很平庸,但却爆火的案例。
其中类型片中更是数不胜数,基本可以一个故事套路爽到尾,但需要在其他地方下功夫。
动漫首重题材,可以说重要的无以复加,同样的编剧水平,不同题材下就是天地之隔。
其次就是角色塑造,再是画面,最后才是故事。
最后想明白了,在短剧比较简化的制作构成里,题材和故事是编剧干的活,
角色则是演员干的活,而导演在4机位拍摄下,镜头塑造能力都不需要,剪辑挑出来快切就完事了,所以导演更多的是把整个项目完成推进。
这个身份,更像是一个根据编剧演员预设条件推进的制作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演。
而传统动漫作品里,题材基本是导演定,角色也是导演塑造,画面由导演审美把控,故事当然也是。
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异,我发现是现有短剧题材表现形式有限造成的既定认知,以致影响到了AI漫剧上。
短剧其中的爽点,多数都是由对白来达成,也就是常说的嘴炮流。
所以真人剧的题材基本被锁死在了几类上,都是围绕这种嘴炮流来达成爽点。
但这么一想,是不是正反打的AI漫剧显得鸡肋了。
即使他题材扩充了,增加了诡异类,丧尸类,但表现形式并没有任何改变,依旧是靠嘴炮流。
某种意义上,用AI技术做些特效完全可以继续以真人形式去拍,已经有一些不错的真人AI漫剧出现,只是并不像是投流平台的作品,没在星图中投流,而是一集一集投的dou+。
说白了我们做内容的就是要琢磨如何做爽点满足用户,是靠编剧做爽点,还是更需要编导做的爽点。
其实许多短剧平台忽略掉了一件事,那就是现在招漫剧编导比招漫剧编剧难。
即使是很简单的正反打,用文字分镜,合格的漫剧编导也很少,或者说限制目前AI漫剧产能的不是编剧,而是编导。
现在我所认识的漫剧编导,大部分都能自己写稿,那有几个编剧能干编导的呢。
当然,编导水平良莠不齐,有些菜逼高喊分镜无用,觉得自己随便画两笔就叫分镜了。
认知低,审美差,又菜又不自知的人是可怜的。
实际困扰现在漫剧题材表现形式上最大的障碍,不是工具,而是人。
由于太多半到而来的外行,说实话,完全不会用AI工具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看见个正反打,就以为AI工具只能做个正反打,实际除了极个别特别强的二维动画导演作品,传统大平台动漫网番已经完全可以被AI动画所替代了,他的成本是正反打的2-3倍,但却只是传统动画的10分之一,甚至20分之一。
而三维动画这边,AI的实现成本还是略高,且表现效果还要差一些,不过明年下半年应该也就差不多了。
最后如果我们再看编剧编导谁更重要,那就是哪种表现形式从成本,效率,结果上能给用户更好的爽点。
如果以后AI漫剧依旧以正反打为主,那编剧毫无疑问还是最重要的,如果要寻求更多的内容爽点,那就是编导为主。
当然这里说的编导不是当下大部分的漫剧导演,许多人达不到这个标准。
编导编导,难道不就该是既能编,又能导的么?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