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短剧很火,但未必与你有关

来源/ 短剧有门道 作者/ 作者:柳五公子 时间/2025-10-31 20:20:41

短剧的热闹,是这个时代最魔幻的“繁荣幻觉”之一。

横店、西安、郑州,一个个短剧基地火得冒烟,演员群里一天几十个通告,棚景楼层24小时不停机,大学生兼职群演,制片人熬夜连轴转——

看起来是影视复苏的盛况,但细看账本你就会发现,这场“热闹”,其实赚到钱的人,并没你想的那么普遍。

短剧这波风潮,本质上是一次“内容工厂化”的狂欢。

对平台来说,它是流量的收割机;对从业者来说,它更像是一场成本内卷的战争。

每个人都在疯狂奔跑,生怕被时代最后一波风潮落下。

这个行业,拼的是速度、算法、和资金反应力,但拼到最后,真正笑着走出场的,依旧是平台方和产业链上游的大玩家。

嗯,至少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这样。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部短剧成本从过去的五六万元,涨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剧组规模从十几个人变成了四五十人;

演员片酬、灯光、服化道都在水涨船高。

可利润呢?不但没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下降了。

平台抽成、分账、投流、推广,一层层吃下来,制作方能喝到汤就不错了。

短剧行业这几年最大的幻觉,就是“人人都能发财”。

但现实是,99%的短剧公司都在为那1%的爆款买单。

有人拍了八部剧,一部回本都没有;有人熬了半年,只等来一场“补贴结算”;还有人,拍戏时被告知“剧上线就有分成”,结果上线三天被下架,连分成都没影。

你会发现,这个行业的“火”,更像是平台的热,而不是创作者的暖。

拿抖音、快手这些平台来说,它们的逻辑很清晰:

——让用户停留更久,让广告主花更多钱。

短剧不是文化项目,是内容形式的升级版广告。

剧情越狗血,反转越密集,留存越高,点击越多,算法越青睐。

平台靠广告、投流、充值抽成,躺着赚钱;拍剧的人在底层拼命挤流量。

真正的造富者,从来不是创作者,而是分发规则的制定者。

这场短剧热潮,也带动了另一批隐形赢家:拍摄基地。

横店、西安、郑州,成了“短剧经济”的新样板。

横店靠体系成熟,接待量猛增;西安靠高校群演和低成本棚景;郑州更粗暴,靠实景免费、写字楼遍地、人工便宜。

你能看到一个奇怪的景象:

短剧剧组在咖啡馆、售楼部、地下酒窖里拍戏,大学生在当群演,物业公司赚租金,地方政府乐得配合搞“影视产业扶持”。

钱转了一圈,最后落到谁手里?

大难是发行平台,拍摄园区,和地方文旅部门。

这背后,其实也折射出另一个更大的现实:传统影视行业的衰退。

曾经的横店,一部长剧能拍半年,服化道团队上百人,一个群演能靠电视剧养活一年。如今长剧项目锐减,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资本早就没耐心。短剧的出现,只是给这个体系装上了一个速溶阀——剧短、周期短、资金周转快,但艺术含量几乎归零。

说白了,这是“流量时代的应激反应”,不是影视的复兴。

短剧之火,更多是一种“经济自救”的表象。

横店靠短剧续命,西安靠短剧崛起,郑州靠短剧转型。

但你仔细算算,能真正靠短剧赚到钱的团队,寥寥无几。

多数公司一年能拍几十部,但能回本的可能就一两部。剩下的都在烧钱,为流量试错。平台才不管你死活,它只要数据:播放量、充值额、日活。

剧红不代表人富,行业热不代表钱多。

更深层的问题是:短剧的“火”,正在加速影视产业的结构性分化。

上游资本与平台赚走利润,底层团队和演员赚取辛苦钱,中间层的创意人才被边缘化。

一位横店导演就吐槽:“拍短剧就是生产情绪包,一天拍几十个镜头,全是‘打脸、逆袭、复仇’模板。演员三十秒内得完成五种情绪变化,导演也像在组装螺丝。”

这是内容工业的极致压缩——快得可怕,也空得可怕。

有人说,短剧救了影视业。

但更准确地说,是短剧让影视业变得更“功利”。

大家都在追求“七天拍完、十天上线、十五天变现”的神话,没人再去打磨剧本、研究人物。

拍摄节奏是工厂流水线,剧本模板是AI批量生成。

演员的努力被算法稀释,导演的创意被平台格式化。

这不是创作,是“内容外包”。

可你不能否认,短剧确实满足了这个时代的快节奏消费心理。

三分钟一集、十集一剧,剧情密集、爽点密集、信息密集。

它迎合了碎片化时代的注意力模式,也迎合了用户的“爽文心态”。

资本只是嗅到了人性的需求,然后精准供给。

短剧能火,是因为它不需要观众思考,只需要刺激。

所以,当我们看到“短剧之都”从横店蔓延到郑州、西安,看到地方政府扶持、企业扎堆入场、演员培训班爆满时,或许该冷静问一句:

这个热闹,对整个影视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短剧是流量红利的最后一波收割。

它解决了就业,填补了场景空档,但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

这和当年的直播带货有点像——初期爆富,后期退潮,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当补贴退去、流量见顶、观众疲劳,短剧的生命周期可能也就差不多了。

短剧的繁荣,也许是影视转型的必经之路。

它让我们看到新形式的可能,也暴露了内容的短板。

资本可以造势,却造不出情感;流量可以造梦,却造不出共鸣。

短剧能走多远,取决于它能否从快餐时代的焦虑中,重新找回“讲故事”的初心。

当创作者重新掌握方向盘,短剧才会真正有未来。

不过,从国内资本市场一贯的揍性来看,这个方向盘,无论怎样轮转,是肯定不会轮到普通从业者掌控的。

所以,这就是横店、西安、郑州,满地都是承制剧的原因。

嗯,都是给平台打工的牛马,就别聊什么艺术梦想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