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出发 读懂华夏
苏丹女孩颜青与中国跨越20年的温暖相遇
20年前,颜青姐弟与两位赴苏丹援建学校的中国工程师合照
20年前便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的苏丹学子颜青,如今已是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虽然来华仅3年多,但她心中深植的文化交流夙愿已生长了20年。如今,她正将热爱转化为使命,立志成为一名中华文化传播者。
一段从兰州出发 读懂华夏的温暖旅程
在今年夏天落幕的第五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上,来自兰州大学的苏丹留学生颜青凭借演讲《从兰州出发 读懂华夏》荣获“超越之星”称号及全国第3名的优异成绩。她的故事,始于20年前一场跨越山海的相遇,延续于今天她在黄河岸边的深情讲述。
20年前,颜青与弟弟在苏丹偶遇两位赴当地援建学校的中国工程师。他们不仅教她和弟弟认汉字,还送给他们糖果和水果。一张泛黄的合影,定格了那段温暖的记忆。
“长大后,父亲常常向我讲述中国对我们国家的帮助,也分享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故事。”颜青告诉记者,“这些都让我对中国充满好奇,一直想亲自来看看。”这份源于童年与父辈讲述的情感联结,推动她在大学时选择了汉语专业,最终踏上中国的土地,将模糊的印象化为真切的体验。
谈及在兰州3年多的生活,颜青用“黄河奔腾、烟火温暖、故事超多”来形容。学习之余,她最爱穿行于兰州的街巷,或去黄河边漫步。“我尤其喜爱黄河水的奔腾不息、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以及兰州人的热情与亲切。”她说,“我在这里越待越习惯,仿佛被这座城市温柔拥抱,渐渐有了归属感。”
在中国的每一天都在印证父亲当年的话语。“生活中藏着许多小美好,每一天都在告诉我:爸爸说得没错,中国真的温暖又充满活力!”坐在黄河之滨,看着往来穿梭的人群,颜青有感而言。如今,颜青正用自己的眼睛、脚步与心声,书写着她与中国的故事——一段从兰州出发,读懂华夏的温暖旅程。
从历史认知到亲身体验 颜青眼中的丝路精神
颜青坦言,来兰州之前,她对丝绸之路的认知尚浅。是校内组织的前往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参观,为她打开了这扇历史之门。“那些静默的文物仿佛从时光深处走来,透过工作人员的讲述,我才惊觉兰州与丝绸之路的渊源如此之深。”
从实物见证到亲身体验,颜青对丝绸之路的理解也日益深刻。她分享道:“如今在我眼中,丝绸之路早已超越一条古老商道的范畴。它蕴藏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关于互利共赢、相互支持与共同前行。这些精神在今天依然鲜活。”
更让她感慨的是,自己正在亲历这种联结。在中国,她结识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们其中很多人地理上并不遥远,却有缘在中国相遇、相知,这本身就是丝路精神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以身为桥 立志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对于未来,颜青有着清晰的规划——她计划在毕业后继续攻读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博士学位。这并非仅仅为了学历的提升,而是为了一个更深远的梦想奠基。“我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语教师。”她向记者透露,“将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文化魅力,在兰州经历的温暖故事,都生动地传递给我的学生。”
她梦想着在未来的课堂上,不仅教授语言,更要分享她在甘肃的所见所闻,讲述那条古老道路上的历史与智慧。继续深造,正是为了更深入地钻研专业知识与文化内涵,让这份传播工作拥有更坚实的根基。
正如古丝绸之路依靠驼队联通四方,今天的颜青,则希望用语言与故事作为新的桥梁,将中国文化的温度传递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体会到这份超越时空的美好。
记者 何佳琪 温纪超 文/图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