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注“敬老月”】系列报道之一
织密养老服务保障网 绘就孝亲敬老新图景
编者按:
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美满生活,不仅是“小家”的愿景,更是“大家”的目标。今年10月10日至31日是全国第16个“敬老月”,主题是“弘扬孝亲敬老美德 共建老年友好社会”。为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聚焦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健康保障、精神文化关怀等领域的创新举措,讲述敬老助老的天水故事,展现老年群体的幸福生活,助力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即日起,本报特别推出“关注‘敬老月’”系列报道。
天水融媒记者 吕天军 胡玉虎
金秋时节,天水城乡处处洋溢着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我市相关部门精准对接老年人养老需求,从机构养老的精细化服务升级,到社区助老的便民化举措落地;从物质保障的全方位兜底,到精神关怀的深层次覆盖,全方位、多层次织密养老服务保障网,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夕阳无限好”的幸福质感。
在麦积区社会福利院,温馨的氛围弥漫在院区每个角落。这里不仅是特困供养老人的“温馨家园”,更是我市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升级的生动缩影。该院始终以“视老如亲”为服务核心,将个性化照料、全方位健康保障与多样化精神关怀深度融入日常服务,让老人们在细微之处感受家的温暖。目前,该院共入住特困供养老人44名。
“生活照料要个性化,照顾老人就得像照顾自家父母一样用心;健康保障要全方位,每天都有专业护理巡查;精神生活要有‘滋味’,逢年过节组织联欢活动,绝不让老人感到孤单。”麦积区社会福利院负责人钱长代的话语朴实而真挚,“我们就是要让老人在这里住得安心、过得开心,安享幸福晚年。”
对于入住福利院的老人而言,这里的关怀早已超越基本生活照料,成为心灵的温暖依托。从衣食住行的细致安排到情感陪伴的贴心守护,工作人员的用心付出,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充满幸福感。
“我在这里住了两年多,工作人员把我们照顾得特别周到,吃得好、穿得暖,他们把我们当亲人,生活上的需求都会尽力满足。”谈及在福利院的生活,特困供养老人马长斌满是感激。
养老服务的提质增效,政策支撑是关键。近年来,麦积区始终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在民生工作突出位置,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流程、强化精准保障等举措,持续夯实养老服务根基。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养老机构4家,设置养老床位236张,现有入住对象152人,其中特困供养人员85人,为老年群体筑牢了坚实的基本生活保障防线。
同样的温暖,也在清水县社会福利院传递。护理人员以耐心与爱心,悉心守护着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入住四年多的单万全老人,对院内生活赞不绝口:“这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顿饭都有四个菜,吃得很舒心。平时有个小病,院里就能诊治;遇上大病,也能及时转往医院住院治疗,各方面都比在家方便,真的太贴心了。”
清水县社会福利院在保障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格外注重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开展多样化活动与专业心理疏导,帮助老年人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安享幸福晚年。“我们坚持物质保障与精神关怀并重,每天都会组织老人开展下象棋、打乒乓球、跳健身操等文娱活动。每月还会通过亲友会面或视频连线的方式,缓解老人的思亲之情与孤独感。同时,定期开展健康讲座与心理疏导服务,切实为老人排忧解难,助力他们保持良好心态。”清水县社会福利院院长马双贵说。
作为我市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天水市社会福利院承担着85名集中供养特困人员、21名精神障碍特困人员的照料任务,同时为30名社会老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为筑牢老人健康防线,该院构建起“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医疗保障体系,以专业医疗资源为老人健康保驾护航。
从机构养老的精细服务,到政策保障的全面覆盖,我市始终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置于民生工作的突出位置,持续织密织牢养老服务保障网。据悉,我市已争取中央资金1.38亿元,推进甘谷、武山等县域养老项目建设,同时持续推进乡镇养老中心、村级幸福院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一系列举措的落地,让老年人、特困供养人员等群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提升,一幅孝亲敬老的民生画卷正在天水大地徐徐展开。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