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刷“霸总宠妻”,午休时追“古籍修复”,睡前还要为《朱雀堂》的悬案烧脑——这是大多数95后、00后用户的“短剧三重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2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5.8%,较年初持续攀升。与此同时,艾媒咨询(iMedia Research)预测,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677.9亿元,同比增长34.4%,并有望在2030年突破1500亿元。
尽管“短剧”与“微短剧”常被混用,但在行业实践中,二者已形成清晰的边界。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定义,短剧通常采用单集时长15~30分钟的系列剧、集数在6集内的系列单元剧、20集内的连续剧、周播剧等多种形态,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情节紧凑等特点。而微短剧,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形态,因其制作成本低、内容轻量化、传播分众化等特征,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形式、业务模式、传播方式的新兴网络文艺样态。
中广协内容营销及广告代言人委员会秘书长张志鹏在第32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大会上提出,过去几年间,微短剧凭借相对较低的制作门槛和较快的回报周期实现了快速增长。期间,“霸总”“重生”“逆袭”等题材大量涌现,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投放驱动流量、以流量实现变现的商业模式。
他认为,曾经追求“三秒一个爆点”的内容创作模式,其吸引力可能正在面临边际递减。相较之下,一些在叙事节奏、制作水准和逻辑连贯性上更为考究的微短剧开始获得关注。部分作品尝试从悬浮的甜宠叙事转向融入非遗等传统文化元素,也有创作从套路化爽剧向结构更紧凑的悬疑探案类型延伸和转型,显示出内容边界的拓展趋势。
例如,由国家图书馆与短视频平台联合出品的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以古籍修复学员邵白与《永乐大典》“书灵”元鉴的奇幻相遇为主线,通过“修人”与“修典”双线叙事,将冷门的古籍保护工作转化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剧中创新引入“幽灵人设”与AI数字复原技术,让尘封典籍“醒过来”、濒危技艺“活下来”、传统文化“传下去”。剧集上线后,AR互动、虚拟主播、文创衍生等新业态也同步落地,成为“短剧+非遗+数字文保”融合的典型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冷凇在上述大会上也同样提到,当前短剧的转型呈现出三大核心特征:一是制作升级,越来越多项目启用专业导演、影视演员,显著提升摄影、美术、剪辑等工业化制作标准;二是题材创新,创作重心从同质化的“爽文”“穿越”等改编,逐步转向现实题材,历史人文题材,励志题材等更具社会共鸣与艺术潜力的多元类型;三是IP化运营,将优质短剧作为原创IP源头,向小说出版、综艺开发、长剧改编、衍生商品及线下体验等多维度延伸,构建内容价值的长效释放机制。
会议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皇甫宜川提出,精品化不再是加分项,而是生存的基本门槛。越来越多传统影视团队入局,启用专业导演、编剧甚至一线演员,提升制作标准,推动题材向现实主义、历史文化、职场成长等多元化方向拓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出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去运动”等创作计划,也将进一步引导行业向正能量、有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
冷凇则表示,通过“短剧+文旅”“短剧+体育”“短剧+非遗”等融合模式,以优质内容有效带动取景地旅游热度、全民健身参与和传统文化传播。例如,《狮城山海》《重回永乐大典》等剧上线后,显著提升了拍摄地的游客数量和文化关注度,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内容赋能实体”的趋势,正在成为地方政府与平台合作的新范式。
在冷凇看来,未来的短剧市场将是内容价值的全面回归。它不仅是娱乐载体,更是文化传播、商业创新与技术变革的交汇点。谁能构建“高品质内容+IP运营+技术驱动+品牌融合”的复合能力,谁就能在这一轮内容升级中脱颖而出。短剧的未来,属于那些既懂用户情绪,又守得住内容底线;既能驾驭算法流量,又能超越流量本身的时代引领者。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