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忧居”到“安居”的幸福跨越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挪出穷窝,告别深山,一直成为静宁、泾川县隐患点群众心里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然而,让他们没想到得是,惠民政策让他们愿望终于实现了,不仅进了城,住进“暖心房”,还开启了新的美好生活。
□记者 李芳艳
“以前住的地方临沟靠崖,雨天担心着睡不踏实。现在搬迁到新房,宽敞明亮,出门就是硬化路,心里一下子踏实了。”谈及搬迁后的变化,静宁县仁大镇扯弓塬村搬迁群众王军太难掩喜悦。
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忧居”到集中安置点的“优居”,这场幸福蜕变的背后,离不开静宁县土地资源要素保障的精准发力。
近年来,静宁县将科学选址规划作为避险搬迁工作的“先手棋”,牢固树立“安全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聚焦治平、贾河、仁大等10个临崖临沟、地质隐患突出的乡镇,科学划定27处集中安置点建设范围,实现危险区域“应搬尽搬”。
在各安置点筹备阶段,静宁县自然资源局联合相关部门与乡镇深入一线,通过实地勘测、入户协商,大幅缩短征地丈量、院落规划等前期工作时限。2023年至2025年,累计为搬迁区域办理农用地转用388亩,其中耕地转用55.932亩,其他农用地转用331.281亩,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与群众安全需求的精准匹配。
静宁县以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为契机,打破村社行政界限,整合碎片化土地资源,将节约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累计为各搬迁点配建文化广场10个,持续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让搬迁群众实现“住房安全+生产便利”双重保障,让集约后的土地既“安居”更“宜居”。
同时,全县扎实推进土地复垦工作,2023年至2025年,455户搬迁户均签订旧宅基地复垦协议,累计完成复垦面积121.5亩,通过生态修复让闲置土地重焕生机,实现“搬得出”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土地要素保障既要算好‘安全账’,更要算好‘民生账’。”静宁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27处集中安置点建设,惠及455户群众。
从科学选址到集约利用,从复垦修复到配套升级,静宁县以土地资源要素的“全链条保障”,持续推动全县避险搬迁工作走深走实,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得进”,更能“住得稳、过得好”。
□记者 赵珍珍 张莹
泾川县太平镇七千关村的14户44名群众,长期面临地质灾害的威胁,境内3处隐患点距离民房最近不足5米。每逢汛期,滑坡、落石风险突出,“晴天怕落石、雨天愁滑坡”是他们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该县将七千关村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围绕“搬得出、住得安、能致富”的目标,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帮助群众实现从“崖边”到“川地”的安居蜕变。
为确保选址科学、群众满意,镇政府组建攻坚队联合地质专家实地勘察,最终选定8.5亩地质稳定、交通便利、靠近公共服务设施的川地作为集中安置点。通过召开5次听证会,广泛征求民意,设计团队融入乡土元素,规划出81.32平方米两居室、116.48平方米三居室等宜居户型。同时,全面落实省级每户10万元财政补助及最高5万元贴息贷款政策,切实减轻群众搬迁负担。
工程建设过程中,推行“阳光建造”机制,17道关键工序全程留痕、可追溯。选拔3名村民担任“百姓监理岗”,与老党员、专业工匠共同组成监督小组,开展日常巡查,创造了连续110天“零整改”的施工纪录。目前,安置点已全面配套完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14户群众全部入住新居。
为实现“稳得住、能致富”,还优先将设施蔬菜园区的6座日光温室和35座钢架大棚向新搬迁户承包,并依托蔬菜、巨菌草等特色产业,搭建技术培训平台,帮助群众提升技能、拓宽增收渠道。
从“忧居”到“优居”,从“避险”到“致富”,七千关村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不仅为群众筑起了安全屏障,更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