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野蛮生长之后,短剧“卷出”精品化

来源/ 财经E法 作者/ 作者:樊朔 时间/2025-10-27 13:24:40

IMG_256

短剧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内容同质化严重、流量红利减弱等问题,内容供应方、平台方及资本正转向以IP为核心的“精品化”战略

短剧是近年中国影视领域最受瞩目的风口之一。

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微短剧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应用使用时长追平即时通讯。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达59.7%。另据该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可能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然而,行业高歌猛进的同时,竞争激烈程度亦急剧攀升。受访的短剧从业者认为,目前行业正演变为剧本、人才和资金的三重“内卷”局面。

在近期举办的阅文2025创作大会上,阅文集团(0772.HK)短剧负责人杜昊表示,微短剧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并加速行业洗牌。尽管短剧赛道被广泛认为具备高收益潜力,吸引了包括编剧、承制方乃至资本的不断涌入,但竞争加剧必然导致“内卷”。

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大势下,短剧市场也逐渐暴露出内容同质化严重、流量红利减弱等问题。短剧市场也因此面临着深度调整:相较于此前驱动行业的“短平快”暴利逻辑,内容供应方、平台方及资本正转向以IP为核心的“精品化”战略。

IMG_257

短剧用户需求升级

目前短剧的用户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改变。

据杜昊介绍,早期短剧产品偏重情绪投流,目标多为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年龄偏大的用户;而近半年平台数据与自有项目均显示,一二线城市、年轻观众,尤其年轻男性用户明显增多。杜昊分析,用户性别、年龄产生变化的原因在于,头部的爆款剧不断拓圈、滚雪球,吸引了更广泛的人群为短剧付费。整体来看,短剧可以无差别地吸引到更多长剧用户和短视频用户。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用户对于短剧题材的喜好更加多元化。

编剧公子衍表示,此前短剧题材更多地集中在“霸总”“复仇”“逆袭”等题材上,但目前短剧观众对题材呈现出较大包容度,无论是霸总、仙侠、女频题材,还是家长里短,用户都会选择。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家长里短、小市民类型的短剧爆火,也印证了市场的偏好正在发生改变——观众们更喜欢“接地气”的故事了。

公子衍进一步解释,相比“霸总爱上保姆”的幻想,家长里短类的短剧把冲突落到身边:家暴、无收入、忍气吞声,然后剧情给出“脱离原有糟糕环境+新生”的爽快解法。“接地气”的人设加同款爽点,只是换了个更生活化的包装。事实证明,这样的故事一样能跑通市场。

杜昊表示,前两年短剧行业内会有一个固定的模版,从业者在进行创作时会谨慎考虑一些比较成功的网文故事,顾虑“剧情的情绪转化是否直接”“剧本对观众而言理解成本是否过高”。但是,当下观众需求提升,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悬疑、非遗、民俗等多元题材都已跑出爆款,且剧本的进化速度非常迅速。她认为,过往网文或长视频的内容,都值得以短剧形式重新拆解。

IMG_258

竞争加剧,制作成本不断提高

伴随行业玩家增多,提高微短剧的制作质量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影视制作机构视觉天使总监制林国华表示,伴随内容升级,短剧拍摄也正在逐步“复杂化”。早期的短剧拍摄非常轻松,往往只需要十几个场景,但是随着短剧剧本不断迭代升级,一些短剧需要拍摄的场景已经多达四十几个。一部短剧中的人物也越来越多,有时候特约演员、群众演员都有台词,给拍摄增加了不少难度。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5-2029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认为,制作质量已从加分项升级为生存线,既是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的核心因素,也是撬动商业价值、建立行业壁垒的杠杆;在微短剧市场从野蛮生长迈向精品化的进程中,其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将愈发不可撼动。数据显示,超三成用户会因为网络微短剧的剧情题材和制作质量而受到吸引;在弃剧因素方面,超三成用户因为制作质量差、演员不入戏和广告太多而放弃观看。

杜昊坦言,从平台的角度来看,目前各类非短剧的平台也在进入短剧市场,短剧内容越来越丰富,供给越来越多,平台差异化内容可能会加速出现。

但杜昊提醒,目前平台方面临着制作成本压力和内容供给过剩的新挑战。平台的对于内容的预算有上限,而市场对品质的要求却不断提升。这驱使制作方不得不持续提高拍摄质量,推高制作成本。随着新平台的加入,市场内容供给数量激增,月度上新数量已攀升至3000部至4000部,进一步稀释了单部作品的流量和收益。

面对这一挑战,杜昊认为,竞争的核心可能会回归剧本本身——保持内容和题材的多样化。题材多样化可建立深壁垒,以往觉得“不能做”的类型一旦经过修改获得市场认可,反而能开辟新增量。

IMG_259

短剧“精品化”正悄然发生

在观众要求升级、行业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短剧走向“精品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

在公子衍看来,短剧“精品化”意味着对内容要求更加严格,对制作要求更加注重细节。

编剧横扫天涯介绍,此前,有一部大爆短剧在叙事上并未采用当时主流的强烈情绪渲染模式,也几乎没有设置行业惯用的“付费点”,但是该剧制作非常精细,保守估计制作成本在200万元以上。在短剧行业,采用这种内容叙事和制作方式是“很冒险的行为”。但是这部剧最终爆火,究其原因可能是男女主角演技带来的加分以及稳定的剧情吸引力。在横扫天涯看来,这也意味着,短剧爆款的“方法论”可能正从单一的情绪刺激扩展到对制作质量、演员表现和持续观影体验的认可。

阅文短剧内容二组总编星痕则表示,随着越来越多大IP、长篇IP和多线程故事进入短剧,使得短剧得以从情绪情感驱动转变为具有完备的剧情,未来可以探索并发展为“人设剧”“微群像剧”,乃至更多元的群像剧。

一直以来,短剧行业因为题材同质化等问题被观众诟病。《报告》指出,过去,爽剧类单一题材曾主导市场,但随着行业发展与用户审美提升,多元创新题材不断涌现。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微短剧的文化属性,更通过工业化制作与精准运营构建起行业良性循环的基础,为具备主流题材把控能力、工业化生产实力及平台协同资源的市场参与者创造了更高的竞争壁垒与投资价值。

对于短剧从业者而言,转型升级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公子衍坦言,她在创作中也尝试了一些突破性的剧本,但市场反应并不如预期。为了确保市场成功率,她的大部分剧本的主线仍然依赖已经被市场验证过“套路”,但是她会在细节和互动情节中进行创新。

“我们主体梗符合主流,但是少许创新加入看上去会非常新颖。其实你去看内核,还是老套路。”公子衍说。

横扫天涯则补充道,对于大部分短剧编剧来说,一个被验证的写作方式是以成熟爆款的方式写新故事。把新故事套到成熟的模式上可以让短剧更容易出圈。

“想要短剧活下去,要先爆起来。没有成绩,没有收入,没法谈以后。”横扫天涯说。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