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岷县:良种育出好收成 产业撑起致富梦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27 13:23:54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李彬

“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有着千年种植历史的岷县当归,不仅是享誉中外的道地药材,更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名片”。自今年9月1日《定西市岷县当归产业保护发展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岷县中药材种子种苗协会扛起产业发展重担,以优质种源筛选为根基、科技赋能推广为抓手,整合行业资源与技术力量,推动当归等中药材良种规范化种植,为全县中药材产业注入强劲“芯”动力,让群众的致富梦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良种育苗忙 田间采收景象旺

进入9月,岷县蒲麻镇刘家沟村的当归育苗地里,药香伴着泥土气息弥漫田野。连日来,当地群众趁着晴好天气抢收当归种苗,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成排成列,有的蹲坐、有的跪地,熟练地抓起带着泥土的当归苗,轻轻抖落多余土块,将鲜嫩的种苗在手心攥成整齐的一束,再码放在身旁等待捆扎装袋。一袋袋种苗既是丰收的信号,更是来年好收成的希望。“今年的苗子长得匀称,协会的技术指导帮了大忙!”正在采收的村民们笑着说。这片育苗地正是在岷县中药材种子种苗协会的全程指导下培育的,从种源筛选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力量保驾护航,确保种苗品质优良。如今,随着采收进入尾声,一袋袋当归种苗陆续被预订,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技术送上门 药农增收底气足

“参加协会培训后,化肥农药用得少了,苗子产量反而提高了,还能通过协会及时掌握市场行情,种药材心里更有底了!”岷县蒲麻镇砖塔寨村村民张安平算起“收成账”时,脸上满是笑意。作为协会培训的受益者,他的种植理念和技术都发生了大转变,从过去“凭经验种”变成如今“按标准种”,药材种苗品质和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和张安平一样,越来越多的岷县药农在协会的帮扶下尝到了“科技种药”的甜头。自2024年11月协会成立以来,已吸纳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会员268个,还专门邀请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子种苗培育培训和技术指导。 “今年以来,我们累计开展培训30次、田间指导86次,发放资料1万余份,带动1.2万余人参与学习。”协会工作人员包亚丽介绍,培训后还会开展“回头看”,跟踪指导种植户解决实际问题,如今农户的种苗培育技术越来越科学,种出的药材种苗也更受市场欢迎。

“去年种了20多亩当归、党参、黄芪,收入有20万元左右,今年干脆再扩种20多亩!”岷县蒲麻镇唐家门村村民高让芳的话语里满是信心。随着中药材良种覆盖率提升与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产业的良性发展正转化为群众增收的底气,越来越多的农户像高让芳一样,主动扩大种植规模,靠中药材产业点亮致富路。

全链强根基 产业发展后劲足

“要让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不仅要育好苗、种好药,更要打通‘产、销、加’全链条。”岷县中药材种子种苗协会秘书长郭志强说。今年以来,协会积极衔接相关单位农技人员和会员中的“土专家”,形成多方合力:一方面规范市场秩序,推广良种繁育和标准化种植技术,从源头提升药材品质;另一方面搭建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让优质种子种苗既能“种得好”,也能“卖得好”。

2025年,协会聚焦当归、党参、黄芪三大核心品种,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推广优质当归种子种苗6万余斤,覆盖种植大户800余户;党参、黄芪种子种苗7.7万余斤,覆盖种植大户700余户。这些优质种苗不仅为全县68万亩中药材种植注入“芯”动力,更实现了种源品质与种植效益的双提升。

如今,在岷县,从优质种源培育到标准化种植,从技术指导到市场对接,中药材产业正朝着“种、收、加、贮、销”一体化方向稳步迈进。未来,随着科技赋能的不断深入、产业链条的持续完善,岷县当归这张“金名片”将更加闪亮,也将托起更多群众的致富梦,让千年药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