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凭借文化性、情感性和故事性等三大特征,文化类微短剧成为建构网络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文化类微短剧是一种深度的文化共情,这种共情基于社会认知的情感认同,并以技术赋能激发文化想象,以文化自觉推动文化传承。本文认为,营造“共在感”与“接近性”、打造中式美学场景、借助文化符号追忆,是提高文化类微短剧价值引领效果、深化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崛起;文化类微短剧;文化共情;价值引领;内涵提升;
2024年是微短剧打开格局的一年,以“微短剧+行业”的模式全面发展。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推进下,各级电视台也进入到微短剧的赛道。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①观看微短剧已经成为网民数字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如此,微短剧在海外市场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逐渐成为海外用户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在国家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各省市文旅局、短视频平台、传统电视机构等多元主体力量的推动下,文化类微短剧以一种规模化的媒介力量开辟了一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赛道,引领着主流文化价值观,让观众与微短剧中的故事、场景和人物共情,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本文以文化类微短剧为研究对象,分析文化类微短剧与观众的共情点,探讨文化类微短剧的内涵提升策略,为解决当前微短剧传播中的浅薄化、同质化、质量良莠不齐等生态痛点问题提供可行思路。
一、文化类微短剧的传播价值分析
2023年8月,《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火爆出圈拉开了文化类微短剧的发展序幕。2024年年初,广电总局提出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②截至2025年3月,“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共发布了六批共计241部推荐剧目。其中,与文化主题相关的有158部,占比65.56%,具体的文化类型包括传统文化(含非遗文化)、文物保护、国家文化公园、城市文明、乡村振兴等。文化类微短剧以符合观众审美的方式来展现文化内涵,塑造主流文化价值观,这不仅是微短剧与观众实现情感共鸣的基础,也是文化类微短剧的传播价值所在。
(一)紧跟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文化类微短剧承载着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致力于弘扬主流文化价值观,这是文化类微短剧能够收获庞大的粉丝群体、吸引国内外观众的重要原因。伴随着文化类微短剧的热播和成功出圈,观众将注意力转移到情感表达和细节创意上,短而精并能够传达情怀是公众与之共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优秀文化如何从共情、可感、贴近观众文化需求的角度进行传播,这也是展现微短剧引领力和影响力的关键环节。
(二)聚焦观众感兴趣的文化主题,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传播力
运用新媒介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能够大大提高文化的感召力和传播力。近年来,文博和历史话题成为观众们非常感兴趣的题材,这类微短剧在获得观众广泛认同的同时还能深入探讨文博和历史话题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运用拟人化手法讲述了一个“文物归家”的感人故事。文化类微短剧正是借助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先抓住观众的眼球,再不断展现出它们承载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大国气象,以较强的感召力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和扩散。
(三)小短剧有大情怀,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共情力
文化类微短剧能够借助类型丰富的文化题材,以及更具知名度的IP和演员阵容,以小成本撬动大市场。微短剧凭借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和高密度的剧情编织,精准击中观众的“爽点”,因而被称为“电子榨菜”。文化类微短剧可以充分利用“爽感”这个特点,把中华优秀文化巧妙地融入到剧情设置中,在提高微短剧文化品位的同时增强文化的亲和力和共情力,让微短剧走进观众的内心,实现深度共情。
二、文化类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三大特征
文化类微短剧的强劲发展势头,充分展示了文化类题材对于观众的吸引力,也体现了文化类题材对于价值观引领和网络文化生态建构的重要作用。高质量的文化类微短剧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文化性:讲究立意,积极“向内发展”
“土味”和“疯癫”一度成为微短剧的代名词,也确实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随着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官方管理机构和主流媒体的介入,微短剧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就要承担起更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营造良好网络文化生态。因此,倡导主流文化价值观,弘扬向美向善的社会风尚,积极“向内发展”——加强内容创作,是文化类微短剧区别于其他类型微短剧的重要特征。
(二)情感性:情感共鸣,重视情绪价值
短小精悍的微短剧要想迅速吸引观众,就要深度洞察观众的情感需求,挖掘观众感兴趣的文化题材,重视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微短剧的社会功能。“情绪价值”是近年来评价影视作品的高频词,在微短剧的创作中,要深入洞察观众的情绪,有预见性地设计能够激发观众共鸣的话题,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坚决避免负面情绪的泛滥输出。
(三)故事性:持续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富有吸引力的剧情是微短剧的特征之一。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是文化类微短剧提升立意的重要手段。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微短剧在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从小切口入手,创作一个好的故事,通过巧妙的构思融入相关的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是微短剧创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文化类微短剧共情传播的学理依据
为了更好地挖掘文化类微短剧与观众的共情点,发挥价值引领功能,还需探讨微短剧共情传播的学理依据。共情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明确提出来的,他从心理治疗师的视角出发,认为治疗师要以独立而坚强的自我,完全进入到他人的情感世界,毫无偏见地去接纳他人、理解他人,③并指出共情是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④在此之前,美学理论和情感哲学领域的学者也对共情做过相关探讨,第一种观点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把共情理解为同情,即“一同遭受”或者“一同感受”,比如大卫·休谟(David Hume)就曾用“同情”一词来表述感情的交流功能;第二种观点认为共情与理性有密切的关系,强调人类的独特性在于批判性反思能力,比如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认为人类具有反思意识,能够平衡感情、认知与意志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共情是融合了感情与理性等各类要素的综合反应。就文化类微短剧而言,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共情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共情。
(一)基于社会认知的情感认同
共情是基于社会认知的情感认同,也就是说经过理性推理的情感认同能够产生更深层次的共情,因此,个体的认知能力与共情传播的效果密切相关。心理学家让·德斯弟(Jean Decety)和克劳斯·兰姆(Claus Lamm)认为共情是基于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就是对个体的第一手情感体验以及对他人体验的感知能力。文化类微短剧的共情,要充分调动观众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场景打造、角色设计和情感表达等方式增加观众对文化元素的接触机会,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提高观众对微短剧的情感认同程度。
(二)以技术赋能激发文化想象
福曼·巴齐莱(Forman Barzilai)认为共情主要发生在物理空间、亲密关系和历史文化等三种场景中。当今,新媒介技术推动了这三种场景的变化。首先,网络空间已成为与物理空间并行的重要空间形式,网络空间的信息承载能力极大地拓展了受众的认知能力,为共情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其次,在网络空间中,去中心化的特征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平等,共情更容易发生;再次,先进的影像技术为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的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丰富和延伸了受众的想象力。因此,在网络技术和影像技术的助力下,文化类微短剧可以在新媒介叙事中更好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虚拟场景和互动设计,为观众营造沉浸式共情空间,激发观众的文化想象。
(三)以文化自觉推动文化传承
共情还体现出社会性和道德性,是在理性判断之上的价值主张。费孝通先生正是在共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认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基本步骤。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文化类微短剧的价值引领功效,还应该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再现和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诠释,营造文化对话场景,激发观众的文化自觉,唤醒观众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把网络空间中的文化生态建构与现实空间中的文化传承结合起来。
四、文化类微短剧与观众的共情点分析
文化类微短剧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与观众的共情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共识:唤醒历史文化记忆
社会中的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社会体验中,形成了属于社会个体的独特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是基于社会个体记忆之上的,是一种对特定历史或特殊文化现象的记忆。凭借文化记忆所产生的认知基础是产生共情的关键,因此,以特定的文化记忆来确定文化类微短剧的主题,是一个激发观众共情的可行办法。在由国家图书馆、央视频联合出品的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中,古籍残本化身为素袍白衣的男主角,他把女主角培养成优秀的古籍修复师。短剧把古籍残本拟人化,唤醒了观众对明朝优秀典籍的文化记忆,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连贯的历史脉络,推动着观众自发地加入到文化传承的队伍中。
(二)情感共鸣: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
新的技术手段让媒介所营造的情境越来越逼真,媒介情景构建更加趋向于现实环境,这种不断增强的场景呈现能力提高了微短剧共情传播的效果。从观众的视角来看,人们把既有的不同认知碎片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想象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激发情感共鸣,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文化类微短剧正是把中华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到剧情中,传达了珍爱文化、珍视历史的民族之情。被评为河南省2024年文旅题材微短剧优秀成片项目的《你是我的碗》,向观众展示了精湛的汝瓷艺术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短剧中年轻人的寻根之旅激发着观众对探寻文化之根的强烈情感共鸣,场景和台词所形成的话语媒介也不断强化着观众的共同的文化认知。
(三)共情传播:激发文化分享与情感互动
共情传播是指个体在面对群体的情绪情境时参与信息接收、感染和表达以及传递分享的行为过程,共情传播不仅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还被拓展到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⑥在文化类微短剧的传播中,由于社交媒体平台互动的方便性,观众们可以通过点赞、转发、发弹幕、写评论等多种方式与其他观众分享自己的看法。在文旅类微短剧中,观众的文化分享和情感互动就非常频繁,甚至跟着《我的归途有风》去享用川味美食,跟着《一梦枕星河》去体验苏州的非遗文化,跟着《你的岛屿已抵达》前往湖南常德桃花源......剧中的美食美景,激发了观众的共情传播,也推动了观众的旅行实践。
(四)多元文化:建立情感联结点,拓展共情范围
面对“加速社会”,微短剧想要赢得观众的注意力,避免被海量内容所吞噬,就需要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结点。在充分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特质的同时,还要让不同层面的观众根据自身的观影视角产生情感共鸣,于无形中让微短剧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视野中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效果。比如,微短剧《我和花花是发小》以国宝大熊猫作为故事主角,向观众展示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以及美丽的竹林风光,观众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对保护大熊猫的诉求也产生了共鸣。大熊猫在国际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该剧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播放激发了国内外粉丝的关注和讨论。
(五)海外传播:沉浸式体验,减少“文化折扣”
微短剧的兴盛,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互联网对中国传统影视文本秩序的巨大颠覆,它极大促进了国内外多种媒介形态的互动融合交流。为了推动微短剧出海,在微短剧的情节设置或者场景选择中要呼应海内外观众的文化需求,创作出既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又契合市场需求的作品,让微短剧更顺利地走出国门,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逃出大英博物馆》被视为典型的跨媒介文本集合体,将视频、文字以及虚实结合的场景融为一体,生动的故事性和文本的趣味性大大缩小了海内外观众在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上的差异。该剧还强调地域的接近性,将故事的场景设置为大英博物馆,而剧中的经典文物和茶叶又蕴含着中国的悠久历史和风俗习惯。这种文化交融的沉浸式体验能够引导观众寻找艺术审美和故事情节的共情点,有效降低微短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五、基于共情传播的文化类微短剧内涵提升策略展望
文化类微短剧的共情传播,要把宏大的文化主题与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感受相联系,将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作为物质载体。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整合社交媒体平台上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多元力量,运用合适的共情传播策略,发挥文化类微短剧在舒缓情绪、涵养情操、价值引领和提升文化品位等方面的功能。
(一)消弭时空界限,营造“共在感”与“接近性”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共情是一种“移情”,他用“共在”这个概念来表示“此在”,主张只有以“共在”为基础,才能实现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移情”。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类微短剧与观众的同频共振,在微短剧中营造“共在感”与“接近性”是实现“移情”的有效方式。所谓“共在感”,就是通过场景和情节设计,借助多维度、立体化的场景消弭时空界限,提高观众对于故事场景和情节的融入度,从而获得时间框架下的感知真实性,强化非线性时空叙事的共情传播效果。所谓“接近性”,就是将微短剧的传播渠道着眼于现实之中,以更贴近观众的方式进行传播,比如,开发与微短剧相关的文创产品以吸引观众的使用体验,或者还原微短剧中的空间以吸引观众的参观体验。文化传播的具身化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消弭其空间界限,与当下的观众实现共情。
(二)打造中式美学场景,强化“文化自信”
在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下,文化类微短剧以符合观众的审美为基础,打造中式美学氛围,通过剧中场景和人物的服装仪表等增强其互动性,以更具创意的方式呼应观众的文化需求。比如,河南卫视推出的爆款IP《只此青绿》和《唐宫夜宴》,借助新媒介技术和数字叙事手段让传统文化更加鲜活,在向观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文化血脉的觉醒。文化类微短剧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短小精美,因此,融入极致的中式美学场景是增强微短剧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在微短剧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与文化符码,运用元宇宙等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场景,为传统文化提供更形象生动的呈现方式。在微短剧打造中式美学场景的过程中,还能形成特定的传播仪式和媒介仪式,吸引着有共同文化身份的观众,以强化文化自信。
(三)文化符号追忆,提高“关注度”和“共鸣度”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记忆以更加立体化、数字化、主动化的方式得以保存,文化传承也呈现出新样态,互联网话语结构正在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公众对文化记忆的建构,加深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共鸣。在微短剧的创作中,以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带动他们对文化符号的追忆,并借助社交媒体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情。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播放之后,2024年春节期间抖音博主“何香蓓Betty”发布了一条记录大英博物馆见闻的短视频,粉丝“煎饼果仔”所发的一句评论“等我”激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博主“斜杠玩家吉叔”就是在这条评论之后,踏上了作品《敦煌遗书》的创作之旅,讲述大英博物馆中那些珍贵的敦煌文物。
六、结语
文化类微短剧是营造健康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加强微短剧内容创作的过程中,文化类微短剧将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赛道。传统电视机构、短视频平台、视频制作公司等各类创作主体纷纷加入,相互之间呈现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这些力量,推出更符合观众审美需求又能引领价值观的作品,是微短剧创作机构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要选择立意高又符合观众需求的文化主题,这是文化类微短剧的立身之本;在微短剧的场景设置和故事情节设计中,要融入能够引发观众共情的文化要素,这是实现传播效果的重要保障;在剧中人物角色的创作和演员的选用上,要贴近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品位,让微短剧能够更深入地走进观众的内心,更有效地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
注释:
①牛梦笛、李蕾等:《〈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光明日报》2025年3月27日。
②王鹏:《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931840371363885&wfr=spider&for=pc
③[美]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杨广学等译,第5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美]卡尔·R·罗杰斯:《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李孟潮、李迎潮译,第48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见刘超、李雁玲《共情的概念谱系及其伦理新义》,《学术月刊》2024年第8期。
⑥赵建国:《论共情传播》,《现代传播》2021年第6期。
作者:聂艳梅(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颖(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研究生)
原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5年第8期。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