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处处有景步步如画——平凉和美乡村“日日新”

来源/ 平凉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27 09:02:46

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处处有景步步如画——

和美乡村“日日新”

□记者 赵育娴

在崇信县赵湾村回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古韵景致,在崆峒区信河村打卡油葵金色花海,在华亭市安口窑村体验“陇上瓷都”的拙朴之魅……如今的平凉,村村落落都有属于自己的美。

和美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迈向现代文明的重要路径。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紧扣“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目标,依据道路交通沿线、旅游景区沿线、河谷川区、黄土塬区、丘陵山区“两线三区”空间布局,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发展类村庄全覆盖行动。

村容焕发新颜,产业串珠连片,新风扑面而来……

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乡村的美丽嬗变在平凉接连上演。

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动人画卷缓缓铺展。

  基础支撑 向“美”而行

丰收时节,秋高气爽。位于静宁县苹果主产区之一的威戎镇威戎村里弥漫着阵阵果香。

沿着威戎村一路行走,村容干净整洁,道路平坦宽敞,文化活动广场上各类设施齐全。

“环境翻天覆地,路不泥了、旱厕改造了,垃圾也有专门的地方倒,住着感觉很舒服。”在威戎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方胜华说。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

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工程,我市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谋划、分类施策,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稳步刷新村容村貌“高颜值”。

“我们村现在修得越来越好,周末来玩的游客很多,都说比外面的景区还好看。”提起村里的变化,灵台县中台镇康家沟村村民成小平赞不绝口。

和美乡村,美在颜值,美在气质,更要美在老百姓心里。

如今,行走在全市各地的乡镇村落,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坚持系统整治与长效治理、集中整治与持续推进相结合,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抓手,全市累计筹资4.9亿元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向户延伸。

深入实施改水、改电、改路、改厕等“八改”工程,集中开展农村厕所、农村垃圾、村庄风貌、道路等“四治行动”,至目前,我市农村户厕普及率达80.2%,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07万吨、拆除违(危)建6758处。

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客车,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基本成型,光纤宽带全覆盖,5G网络加速向乡村延伸。

紧扣建设陇原和美乡村先行区,我市大力实施和美乡村发展类村庄三年全覆盖行动,目前已建设省、市、县级和美乡村399个,占发展类村庄52.6%。

  产业先行 各美其美

慕名寻来的游客在露天帐篷中烧烤,小溪边传来孩子们的阵阵欢笑,三两好友在满天繁星下围着篝火起舞……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崆峒区月明村这个曾经“养在深闺”的小山村,如今已是游人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地”。

“修建农家乐,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现在我一个月在家门口打工就能有2600块钱。”庄浪县通化镇陈堡村四社村民何瑞红告诉记者。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聚焦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全市各地实施一系列文旅项目,催生围炉煮茶、高空滑翔、山地越野、露营烧烤等丰富多样的旅游新业态,构建起“一村一特色、一域一品牌”的乡村旅游新图景。

崇信县以“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380户农户发展食用菌、中华蜂等庭院经济,扶持6个村发展设施蔬菜、林下生态养殖。

华亭市朱家坡村60%以上的群众从事果蔬种植,逐步形成集采摘、观光、康养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2024年,群众累计分红16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2.3万元。

泾川县始终将产业培育置于首位,全力打造平凉红牛、优质苹果、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链,全县牛饲养量达6万头,苹果园总面积覆盖18万亩,果品年产量达26万吨。

……

和美乡村建设,“美”是底色,“富”是关键。

以平凉红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成功为契机,崆峒区接续建成平凉红牛产业白庙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周边112户群众稳步增收,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以上。贾洼村更是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

深入开展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创建,我市精准务实培育乡村富民产业,加快牛果菜全域主导产业、薯药等区域特色产业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健全完善村域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农村承包土地适度规模化流转、特色农产品精深化加工,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产业收益。

  培根铸魂 美美与共

庭院错落有致,村道蜿蜒入户,抬头是“画”,入目是“景”,景在村中,人居画中。

走进崇信县黄花乡水磨村,干净整洁的巷道蜿蜒伸展,墙上彩绘的农耕图景与村规民约、家风箴言相映成景。

73岁的老人李建国在耕地时不慎摔伤腿部,按照村规民约中“互助互济”的倡导,乡亲们自发组成帮扶队,不仅帮他收割3亩麦子,还轮流照顾起居,送去新磨的麦子面。

“每月一次‘擂台赛’,比的是办法,拼的是干劲。”

灵台县新开乡党委书记马文瑞告诉记者,通过乡村干部擂台大比武,探索出“村民议事会+网格长”机制,解决了村内道路维修、灌溉设施改造等120多个难题。

临近年关,静宁县东关村村民段锦鱼来到镇上的积分超市“置办年货”,用平日积攒的积分兑换了毛毯。

“我们把环境整治与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结合起来,积极引导群众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热情。”

小“积分”打通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和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结合村情实际,庄浪县杨河乡马阳洼村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村民议事亭”等活动,引领乡村治理新模式。

积极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分级进行“擂台大比武·能力大提升”活动——

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

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作用,扎实开展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等移风易俗重点工作,着力遏制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及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尚善守信、睦邻友好的文明乡风日益浓厚——

随着和美乡村建设走深走实,全市各地纷纷创新方式方法,厚植文明乡风。

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家庭和、邻里和、干群和、集体和“四和”同频,家美、院美、村美、风尚美、心里美“五美”共建——

“十四五”以来,我市创新推行“1345”治理模式,统筹基础设施提升与文明治理,软硬兼顾、表里协同,打造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和美家园。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