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课本短剧走红:让经典在数字时代“活”起来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作者:俞超舰 时间/2025-10-25 17:12:28

IMG_256

谁能想到,《背影》里父亲爬月台的身影在屏幕上动起来,当《祖父的园子》里的黄瓜藤顺着镜头“爬”出屏幕,一批课本改编微短剧突然火了——B站UP主“来看苏吧”的作品轻松破千万播放,网友们一边刷一边感慨“长大后才懂课文里的深意”,这场“课本变短剧”的热潮,简直是经典与数字时代的神仙碰撞。

课本短剧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经典传承开辟了“年轻化”路径。短剧通过场景还原、演员演绎,将文字转化为具象画面:咸亨酒店的陈设、孔乙己递出茴香豆的细微动作,让年轻人直观读懂角色的悲凉;《紫藤萝瀑布》的紫色花瀑在镜头下流动,更易让观众领会生命哲思。这种改编以视听语言搭建桥梁,让经典从“必考点”变为“文化记忆”。

从教育维度看,它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了生动范本。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推动教材数字化变革,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常陷“纸上谈兵”困境,学生对《桃花源记》“豁然开朗”的意境、《范进中举》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迫害,多停留在字面理解。课本短剧将静态文字转为动态影像,教师可借助相关素材让学生直观感受场景,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为语文教育打开新空间。

更深层意义上,课本短剧唤醒了大众对经典的集体情感共鸣。“小时候背课文只嫌长,现在看短剧却红了眼”,道出许多观众的心声。课本故事本就是中国人的情感密码:《背影》的父爱、《秋天的怀念》的母子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年意趣,皆是共通的生命体验。短剧用镜头放大细节——父亲爬月台时绷紧的脊背、母亲藏病历本时的强颜欢笑,让文字里的情感有了具象落点。成年人刷到这些片段,触动的不仅是对课文的回忆,更是对自身生活的回望,正如网友所言:“原来语文课本早把人生的道理,写在了最朴素的文字里。”

值得关注的是,其成功也为微短剧行业提供了破局思路。从题材分布来看,微短剧市场仍以套路化内容为主力,2025年7月全国重点网络微短剧备案数据显示,都市、传奇两类题材占比高达53%,而这类题材中大量作品深陷“霸道总裁”“逆袭爽文”的同质化套路。与之相对的是,文化经典改编类短剧作为新兴赛道,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产量,在整体备案中占比不足1%,却凭借独特的内容价值收获了高关注度。这更说明:改编成功的关键是对内容的敬畏与打磨。

但热潮中也需警惕争议。部分改编存在“过度煽情”问题,如给《背影》增加原著无有的台词强化泪点,消解了朱自清文字的克制之美;还有作品“简化文本深度”,将《孔乙己》仅解读为“小人物悲剧”,忽略鲁迅对封建礼教与国民性的批判。这些问题在社交平台引发讨论,也提醒创作者:经典改编不是“流量复刻”,需守住文化内核。对此,可建立“经典改编顾问团”,邀请语文教师、文学研究者参与剧本审核,既保证改编贴近当代审美,又避免原著精神被稀释。

课本短剧的创作,终究要在“创新”与“敬畏”间找平衡。经典承载着特定文化价值,改编需兼顾大众审美,但不能过度娱乐化、商业化。从课本到屏幕,从文字到影像,这一现象本质是文化传播的“破壁行动”。经典的“活”,不是被影像“复刻”,而是让文字里的精神在当代找到“对话方式”。未来若有更多创作者以敬畏之心创新,相信会有更多经典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指导老师:龚升平)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