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40万回款不到4万”“00后拍短剧亏光200万”……社交平台上的吐槽,揭开了竖屏短剧行业繁荣背后的残酷真相。
尽管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且预计2027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但“90%作品不赚钱”的行业现状,正让大量中小团队陷入生存危机。
行业“二八效应”的加剧,是亏损潮的核心推手。如今的爆款竖屏短剧基本被头部玩家垄断——柠萌影视“好有本领”、华策影视“华策短剧”等传统影视公司,十月初五“听花岛”等年轻厂牌,以及西安丰行等转型而来的制作方占据了主流市场。在爱奇艺、芒果TV等长视频平台加码竖屏领域,华为、美团等跨界玩家纷纷布局的背景下,头部制作方凭借资源优势掌握更大话语权,而中小团队往往“连汤都喝不到”。
即便是头部厂牌,也难掩盈利压力,部分头部制作方毛利率仅维持在5%~7%,不少公司需靠品牌定制短剧养活原创业务。
成本攀升与回报缩水的双重挤压,让盈利门槛持续抬高。2023年一部优质短剧成本最高50万元,2024年已飙升至80万元以上,百万元级制作屡见不鲜。成本上涨贯穿全产业链:头部演员一天薪酬可达3万元,剧本打磨需改8至20稿耗时数周,后期剪辑要求3秒内抛情绪“钩子”,审核返工率高达40%。而回报端却不容乐观,2023年15部剧能赚1部的收益水平,2024年已降至20部才能赚1部,且10万元投流换来的充值额从数百万缩水至50万已成常态,还要与平台拆分收益。
盈利模式的迭代阵痛,进一步加剧了生存挑战。曾为核心盈利路径的付费投流模式(小程序IAP)持续萎缩,免费广告模式(IAA)虽崛起但收益不稳定,部分作品仅能在单一渠道盈利。尽管行业探索出品牌定制、文旅联动、IP衍生等多元路径,如“花西子”定制短剧带动GMV增长340%,文旅短剧《釉色伊人》获6.8亿播放量,但这类模式对资源整合能力要求极高,中小团队难以复制。而抖音与芒果业务合并后形成的市场寡头格局,更让中小玩家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面对困局,行业洗牌正加速推进。“只靠洗稿模仿很难长久,真正能活下来的是懂内容、能微创新的团队。”短剧制作公司创始人李峻丞的观点道出了行业共识。随着监管趋于稳定和平台向精品化转型,抖音推出最高300万现金保底的精品剧扶持计划,腾讯、爱奇艺等也聚焦优质内容打造,低成本粗制滥造的作品正被市场淘汰。
千亿市场的红利仍在释放,但竖屏短剧已告别“闭眼赚钱”的野蛮生长时代。对于从业者而言,在成本控制与内容创新间找到平衡,在多元变现路径中找准定位,成为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