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假院校网站成批出现,仅靠“提醒”还不够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陈广江 时间/2025-10-22 16:00:49

□ 陈广江

“李鬼”高校网站再现!

据澎湃新闻报道,10月20日,四川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发布《严正声明》,一次性披露了7所假院校网站,引起舆论关注。据四川省教育厅介绍,该厅接群众举报,有网站涉嫌以“广元职工医学院”“四川省建筑经济学院”等名义实施诈骗。经核实,这些网站均为虚假仿冒网站。公开资料显示,近期至少有14所假院校网站被揭露。

报道显示,这些假院校网站,有的冒用正规校名,有的编造办学历史,甚至盗用其他省市的教育新闻,拼接成看似真实的校园动态,虽然制作粗糙、骗术老套,却足以以假乱真,损害学生和家长的权益,也扰乱了正常教育秩序。

假院校网站之所以屡禁不止,背后有多重原因。一来,建站成本极低,从域名注册到网页模板,几乎可以“一键生成”。二来,这些网站往往把服务器设在境外,频繁更换域名,逃避监管。更令人担忧的是,假院校网站背后已形成一条从造假、售假到假认证的灰色产业链,有人为谋私利,有人为走捷径,共同助长了这一乱象。

面对这种顽疾,教育部门虽然多次发布声明,提醒公众注意防范,也公布了正规学校名单供查询。这样的提醒固然很有必要,但若仅仅停留在“提醒”层面,显然远远不够。

假网站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治理手段没有完全跟上违法的脚步。这些“李鬼”网站像打不死的“小强”,封一个,换一个“马甲”又出现。教育部门说“管不了”,因为这类网站本质上是电信诈骗;公安机关表示“难立案”,因为多数受害人没有报案;网信部门也面临“境外服务器难监管”的现实困境。

可见,多头管理却难以协同,导致假网站始终有机可乘。要真正斩断这条黑产链,不能只靠末端提醒,而要从源头治理、多方联动入手。

一方面,监管必须“跑在造假前面”。教育、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做到假网站一露头就封堵,一涉诈就溯源。对域名注册和网站备案环节也要从严审核,特别是对“傍名校”“仿官网”的申请要提高警惕。

另一方面,平台不能做“局外人”。搜索引擎作为信息入口,必须承担起内容审核的责任,对仿冒官网、虚假招生信息优先识别、不予推荐,绝不能任其出现在搜索结果前列。技术平台有责任也有能力把好这第一道关。

公众的防范意识虽然重要,但不应成为唯一的防线。眼下,亟待形成一种社会共识——治理假网站,不是一个部门、一方平台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加强执法、压实平台责任之外,也要从根本上减少“假学历”的市场需求。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应当更加多元,不唯学历、不唯文凭,让“野鸡院校”彻底失去生存土壤。

假院校网站伤害的不仅是某个学生、某所学校,更是整个教育生态和社会诚信体系。期待治理的脚步能更快一点,协作的力度能更强一点,让仿冒网站无处藏身,让造假者、行骗者付出沉重代价。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