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盛夏芬德拉》播放超30亿,如此火,我个人认为是它在一种近乎“复古”的纯净爱情观的叙事,既能满足大众的观看心理,又精准击中了当下人们情感中最柔软也最渴望被抚慰的部分。
在短剧内容日趋同质化的今天,该剧剧情虽然未脱离短剧的基本设定——男主周晟安多金,温柔细腻、专一可靠;女主白清枚善良独立、俏皮灵动;双方颜值颇高,均有热爱且闪闪发光的事业等等。但是,《盛夏芬德拉》能够在这些通俗、同质的人物、环境、事件、情节的“标配”设定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在一些细节之处呈现不同。
“贞洁叙事”:情感乌托邦的文化内核
白清枚与周晟安第一次关于“性”的对话,这个细节不是猎奇或矫情。这一幕触碰了一个在当代生活中看似已经消失却依然隐秘存在的命题——在性观念开放的今天,“贞洁”是否还拥有情感价值?显然,传统的“贞洁观”并未完全进入“博物馆”。在“情感速食”的时代,婚前同居成为常态,恋爱APP让人际关系变得及时且易碎,人们表面上享受着自由,内心却常陷入情感安全的普遍危机。我曾遇到一个女性,她谈过五段恋爱,每一段都迅速进入同居又迅速分开。她说:“我很希望对方是自己心里设想的模样,但我好像已经不会慢慢喜欢一个人。相处越久越没有感觉。总是不敢全部投入,谁投入谁就输。”《盛夏芬德拉》提供的,正是这种“情感漂泊”状态的正面写照。它告诉我们:“慢一点,慎重一点,原来可以这么美。”与其去感觉别人,先问自己能不能让别人有感觉。剧中重塑的“贞洁”这个概念,并不是封建的枷锁,而是个体在情感中的主动选择与精神自律,是现代人对“何为相互真正尊重”的重新定义——不是对身体的占有,而是对情感的尊重。这里就有重塑自己给别人“感觉”的现实意义在里面。这一主题短剧通过多情节构建了完整的情感逻辑:周晟安此前拒绝白清枚挑逗时说“你想清楚了吗?这不是无聊时的游戏”;白清枚意识到“配合不是爱”而飘然离开;乃至情感确认后,剧中并未大肆呈现身体亲密,而是将镜头留给眼神的纠缠、指尖的轻触与心灵的靠近。这种双向的、出于纯爱的第一次,成为一种灵魂的契合,一种灵与肉都“刚刚好”的圆满。
情感依靠:治愈心理创伤的乌托邦
白清枚的“双相情感障碍”,是这部剧的另一重叙事深度。她在情绪高涨时深夜跳上床分享照片,灵感迸发;但她终究担心继承了母亲抑郁症的她能否放心去爱,选择了逃离。这部剧将心理疾病编织进人物的行为逻辑,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将其作为推动故事、塑造命运的关键。
在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焦虑”等词汇已为大众所熟悉。我作为一名老师和兼职心理咨询师,我见过太多心理障碍的少年,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那个因母亲患癌而抑郁的男生,整日以泪洗面……他们真的不仅仅是需要心理治疗,更需要用心陪伴。每一棵树都渴望阳光。
《盛夏芬德拉》让观众看到:真正的爱,不是拯救一个“完美”的伴侣,而是愿意理解并拥抱一个带着伤痕的完整的人,支持她做好自己。周晟安没有试图“治愈”白清枚,他只是在她分享时耐心聆听到凌晨三点,在她因恐惧而逃离时给予理智的分析和坚定的承诺:“我爱你,不能因为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遇到坏天气就不去想去的地方。”这种陪伴,比任何浪漫誓言都更具力量。
生活的乌托邦:理想的落地与情感的回归
《盛夏芬德拉》最深刻的“着火点”,在于完成了一场从极致浪漫到平凡温暖的软着陆。它先为你造梦,遇到一个豪门的完美男主。但剧本对幸福的定义,不是落在“豪门”和“完美”上,而是落回生活本身——“为君洗手作乌冬面”的温暖,加班时有人默默陪伴的静谧,病中递药时指尖的温度,穿拖鞋的自由,共用一只茶杯的甜蜜……这些看似很狗血,作为一种消磨人的平淡生活中,在可能不断复制的日子里,这些小事能够给越来越看似“平淡、平常、庸俗”的中年人拥抱和依靠,这是最朴素的、最实际也是最平常廉价的日常行为,又是人们最理想的亲密关系的核心要素:尊重、理解、陪伴与接纳。这些要素,完全可以成为普通的两个人生活的底色。《盛夏芬德拉》的男主和女主在消磨人的生活中,这亲密关系的核心要素处处得到表现,而更进一步是,彼此将伴侣的细微关怀对应成心中的安然与笃定。爱有爱回报,理解有理解回报。
《盛夏芬德拉》的火,火出了短剧市场的数据峰值,而且烧开了现代人的情感世界。它让我们在“起起伏伏磕磕撞撞的生活”中,窥见了一种情感得到双方不断平整、抚摸、依偎的可能——这不是对现实的无奈、油腻,而是一种关于如何在平淡生活中更好地去爱的启示。
人们看戏,看的终究是自己。看那个渴望纯净与幸福的理想,也看在生活中不断失去青春和新鲜的自己,思索如何在精神中更多地留住“当初的自己”。《盛夏芬德拉》的“着火点”,不在剧里,而在我们每一个观众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