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生夯实幸福基 增福祉绘就新图景
——天水“十四五”民生实事交出暖心答卷
就业帮扶车间
天水融媒记者 裴婷婷 吕天军 胡玉虎
民生实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期间,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龙城大地渐次铺开。这张图景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如一的民生情怀,是各项政策精准滴灌的扎实成效。
五年来,我市聚焦群众关切,于细微处着眼,于贴心处落地,推动民生保障从“有”向“优”迈进,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这座城市民生保障的温度与力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擦亮了幸福底色。
家门口就业 织密“幸福网”
当阳光洒向乡村就业帮扶工厂,车间内“哒哒哒”的缝纫声、“咔咔咔”的焊接声,奏响了一曲生动的“增收交响乐”。不远处,村里的道路清洁员,正挥舞着扫帚,仔细清扫着村文化广场的落叶。
这是我市乡村一个普通的清晨,也是“十四五”期间村民们安稳日常的真实写照。五年来,这张以“就业帮扶工厂”和“乡村公益性岗位”为主要经纬的“民生网”,稳稳地托起了群众家门口的“就业梦”。
在天水藉源铁器加工帮扶工厂里,40岁的杜明正熟练地进行电焊作业,一个个零件在他手中很快组成了柜子。
“现在工厂就在村头,我边干边学也是熟练工了,每个月能领七八千元工资,咱也成了有技术的‘上班族’。”杜明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和记者说。
“政策好,我们都有信心。”天水藉源铁器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建辉表示,目前公司年经营收入有100万元,吸纳了周边村庄40多名劳动力,其中脱贫人口占了近一半。
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像这样的乡村就业工厂(就业帮扶工厂)有421家,转型发展就业帮扶车间6家,新建乡村就业工厂(就业帮扶车间)28家,吸纳就业1.45万人,成为村民们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支撑。同时,动态优化了乡村公益性岗位设置,岗位类型拓展至保洁员、田野文物巡护员等12类。
王定田是秦州区藉口镇缑家庄的一名公益护林员,700多亩的山林就是他的工作岗位。“以前家里困难,我年纪大了又没啥技术,出去找活都没人要。后来村里给我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岗,一年有8000元收入。”王定田说。
如今,像王定田这样的公益性岗位人员遍布各个乡村,他们是森林防护员、道路清洁员、爱心理发员……从“十四五”初的22480人到2025年9月的22766人,这些“小岗位”汇聚起来,成为乡村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基层治理的“大能量”。
不仅如此,“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召开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28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5.06万个,培育创建了清水康养师、青麦技工、渭川石匠等6个东西部协作劳务品牌。全市劳务输转人数每年保持在73万人左右,劳务收入由2021年的194亿元增加到了2024年底的229.61亿元。
按下“美颜键” 打造“暖心居”
走进天水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南家属区,映入眼帘的是粉刷一新的楼体、平整干净的路面、规划整齐的停车位。“没想到我们这四十多年的老小区,还能变得这么漂亮。”正在楼下晒太阳的居民赵先生激动地说,以前楼道昏暗还全贴着小广告。现在好了,屋里屋外都透着亮堂。
在秦州区兰天新华苑小区,居民张阿姨告诉记者,居民提出的电动车车棚、无障碍坡道、休息长廊等建议,最后都被采纳了。
在我市各老旧小区,经常能听到这样欣喜地感叹。“十四五”期间,我市已实施改造435个小区、3.42万户,改造总量位居全省前列。2025年全市老旧小区改造涉及95个小区、8324户,目前各县区改造项目均已全面开工建设。
秦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乡建设股干部杨婷告诉记者,在优先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便利的同时,他们全程听取居民意见,让改造更合心意。从建材采购的源头筛选,到施工工艺的现场管控,也是全流程配备专人监督把关,确保设施耐用、居民安心。
安居是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围绕“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目标,我市充分发挥政府兜底作用,不仅让老旧小区焕发新颜,更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从“有的住”到“住得好”的梦想。
“我是今年刚入职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对于我们这些离家较远的员工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福利。”在甘肃上嘉实业有限公司,来自甘谷县的张力告诉记者,房间的生活配套设施非常齐全,公司还提供免费的三餐,让他有了很强的归属感,能更加专注地投入工作。
甘肃上嘉实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伟表示,公司目前建成4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全部按照高标准打造,独立卫浴、中央空调,基本实现“拎包入住”,为企业留住了人才、凝聚了人心。
企业和员工的话语,既是认可,也彰显出我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的成效。目前,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保障性租赁住房1797套房,涉及11家企业12个项目,有效解决了7000余人的住房需求。
从“有其居”到“优其居”,“十四五”时期我市积极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按需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宜居安居质量。自2021年以来累计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1个项目6426套,已租住1617套,租住率100%。
养老多样化 幸福“夕阳红”
在麦积康养城,84岁的田自力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说:“现在每天有专业护理,会根据我们老年人的需求调整食谱,还有老伙伴们一起聊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种“有滋有味”的晚年生活,正是我市“十四五”期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五年来,我市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为核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出了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我身体不舒服,能不能预约上门测量血压?”日前,天水市虚拟养老院接到80岁张大爷的电话后,立即就近派单让家庭医生为其进行上门服务。
天水市虚拟养老院副院长甄继安表示,天水市虚拟养老院建立了市级与县区互联互通的全市智慧养老大数据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可以更好更精准地服务老人。目前,“965888”养老服务专线已录入老年人基础信息50.59万余条,联通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平台35家、养老机构平台20家,加盟企业183家,设立服务网点335个,开展“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95.59万余单,涵盖12类240项服务事项。
虚拟养老院让科技赋能民生,养老服务中心则让老年人有了更坚实的依靠。作为甘谷县重点民生项目之一,甘谷县养老服务中心项目自今年2月开工建设以来快速推进,预计2026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
“甘谷县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设计床位400张,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全县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甘谷县民政局项目办主任颉永亮说。
改造建设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3个、村级互助幸福院40个、已建成运营老年助餐点32个、2025年为6.8万余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1432.89万元……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养老服务的阳光同样温暖,那一抹最美的“夕阳红”见证着我市民生保障工作的不断推进。
从老年护理院传出的欢声笑语,到乡村就业帮扶工厂忙碌坚定的身影。回望过去五年,我市的民生保障工作写下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民生篇章,是描绘万家灯火、诠释发展质量的“成绩单”。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我市民生保障工作将继往开来,持续推动就业、住房、养老等体系提质扩容,注重政策协同与数字赋能,努力建设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幸福城市。
记者手记
走在龙城的大街小巷,记者一直在思考:什么是一座城市真正的温度?
在就业帮扶车间轰鸣的机器声中,在老旧小区焕然一新的楼道里,在虚拟养老院及时响应的服务里,我们找到了答案——城市的温度,就刻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获得感里。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真正的民生温度,来自于对群众需求的细微体察,来自于服务供给的精准匹配。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不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提速”,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红利。
当劳动者能安稳工作,老人们能安享晚年,老百姓能住有所居,这座城市就更加具有活力和温度。因为民生保障,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配套工程”,更是我们每个人与城市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