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焕新 高质量发展提速
——天水“十四五”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
开栏的话: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全市五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融合、生态保护、改革开放、民生改善、文旅繁荣、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天水市融媒体中心特推出“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专栏,抽调骨干力量深入一线采访报道,通过推出一系列有分量、有质量、有深度的融媒产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十四五”成就中汲取力量,振奋精神,为接续奋斗“十五五”奠定坚实基础。
□天水融媒记者 马凯 鞠玮莉 范少杰
“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天水市坚持创新驱动,聚焦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迈出坚实步伐。五年来,全市工业呈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技术改造,一批老牌企业焕发新生,新兴力量快速成长。数据显示,秦州经济开发区和甘谷、武山、清水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9家,规上工业企业净增66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45.3%,全市成功创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展现出稳健的发展势头。
创新驱动 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
走进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分厂车间,机械臂精准抓取零件,AGV小车沿既定路线运送物料,整个生产线井然有序。厂长郑永亚在现场巡查,他的工作已从昔日的“生产队长”转变为如今的“系统监控与调试师”。
“以前是单机加工,靠人工搬运,效率低、强度大。”郑永亚指着自动化生产线说,“现在通过MOM系统实现智能调度,物料周转效率提高50%,生产效率提升300%。”
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文奎将“出城入园”视为企业转型的关键节点:“这不仅完成了设备换代,更构建起全流程数字化体系。”数据显示,改造后生产效率提升48%,交付周期压缩60%,用工人数减少25%,职工人均工资增长40%。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其圆锥滚子轴承被评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在天水锻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侯玉龙细数创新成果:8000吨12米双龙门制管成型机、4500吨26米多牌坊成型机、18000吨13米超重型制管组合机床……这些“国之重器”不断刷新纪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天水锻压集团在国际国内超大吨位重型成形机床领域的优势和能力。
天水长城开关厂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参数发电机真空断路器,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形成额定电压最高至18千伏、额定电流最高至10000安培的发电机断路器系列产品,具有操作寿命长、占地面积小、成本低廉、环保节能等优势,完全满足各试验站及中小型发电机组、新能源发电场景的使用需求,在这一关键容量级别实现了国产替代,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这些企业的蜕变,得益于天水构建的创新生态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3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4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150户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梯度培育机制。
数智赋能 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戈尔电梯(天水)有限公司的展示区内,一部智能电梯正演示着它的“智慧”:遇到故障时,它能立即启动视频联动系统,让厂家、维保和物业多方在线会诊。“采用声控技术,无需触摸,让电梯更智能、更安全。”公司副总经理张建生介绍,他们正致力于打造智能电梯生态圈,推出电梯物联网平台等产品服务。
这家新引进企业的数字化实践,是天水产业智能化升级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企业也在经历深刻的数字化变革。
据了解,海林中科等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智能工厂,旭盛科技等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数字化车间,旭康科技、戈尔电梯等8个应用场景入选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海林中科更被评为5G全连接工厂。
这场变革已上升为全市战略。2025年,天水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按照规划,全市将改造306户企业,培育150个“小快轻准”产品,打造西部制造业链式数字化转型标杆。
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7460座。通过定期召开通信业共建共享联席会议,协调解决5G建设中的“三难两高”问题。特别在2024年天水麻辣烫火爆期间,通信企业组建应急保障队伍,有效保障了网络畅通,展现了数字基建的强大支撑能力。
从新企业的智能化产品,到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车间,再到全市的系统部署,数字化正推动天水工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加速前行。
聚链成群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2023年开工建设,当年即完成产值近10亿元;2024年,产值突破23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25亿元——这是甘肃燧弘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天水创造的“发展速度”。作为甘肃省第一家制造AI算力服务器和算力板卡的高端工厂,燧弘科技在天水高端制造业的逆势增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天水的支持与关怀。”该公司工业工程总监赵冬深有感触地说,“天水经开区管委会以‘一对一’的服务形式,为企业在项目筹备、申报以及员工住宿等方面给予了鼎力支持。”
这种“说到做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店小二”精神,正是天水优化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
燧弘科技的成功落地,是天水市“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的重要成果。“十四五”以来,全市围绕集成电路封测、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缺失环节,加快引进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企业。制定的《天水市工业母机产业链培育方案》,梳理出工业母机产业链配套企业300户、招商引资目标企业68户,为精准招商提供了清晰指引。
天水的产业突破不仅在于承接转移,更在于主动协同。2024年,天水与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联合申报的“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一突破,标志着陕甘两省聚力打造的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区正式进入“国家队”。
产业发展的成效正在显现。2024年,天水市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到211.6亿元,较2020年增长73.9%;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等重点产业也保持了稳定增长。
从新动能的快速集聚,到传统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效,再到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天水市正在构建更具韧性和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条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道路,正引领天水工业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篇将启。站在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回望,天水工业通过创新驱动、数智赋能、聚链成群,走出了一条扎实的转型升级之路。这条路上,有老牌企业焕发新生的坚定脚步,也有新兴企业快速成长的蓬勃身影。
展望未来,天水工业企业已展现出持续清晰的发展规划。海林中科正朝着“产值规模提升100%以上”的目标迈进,坚定打造“中国圆锥滚子轴承第一品牌”,并“适时启动企业上市”;长城开关厂将持续聚焦“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力争在“中压开关行业领域走到全国前列”;燧弘科技则计划到2030年“打造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国家级绿色算力生产与供给中心”……
从传统产业的深耕细作,到新兴产业的谋篇布局,天水工业正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稳步前行。这条路,见证着天水工业人的不懈努力,也承载着这座老工业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稳健信心。
记者手记:
走访天水工厂期间,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高精尖的机器,更感受到一座城市工业脉搏的温度。
在海林,我们见证了新生产线效率的飞跃;在长开,工程师为突破技术壁垒而夜以继日;在燧弘,他们对即将开启的新赛道信心满满……“产业升级”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努力。
传统产业不惧转型,新兴力量敢于突破。天水的工业精神,正是坚守与创新并存。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有日复一日的改进。高质量发展,或许就是这样在踏实中推进,在坚守中创新,在积累中突破。
如今的天水,老工业基础与新兴产业正共同经历着一段扎实而充满希望的转型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