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张家台村的蔬菜大棚旁,58岁的蔬菜种植户张汉中已背着竹筐走进田间。翠绿的青椒挂满枝头,紫亮的茄子垂在藤蔓间,他伸手摘下成熟的黄瓜,轻轻擦去表面的水珠,眼里满是对丰收的珍视。
“以前种蔬菜,施肥浇水全看感觉,遇到天旱或者病虫害,青椒烂在地里、茄子长不大,一年的辛苦可能就白搭。”张汉中坐在大棚旁的田埂上,手里捧着刚摘的西红柿,语气里满是感慨,“现在不一样了,西固区种子站工作人员教我们测土配方施肥,怎么用绿色方法防病虫害。我们的西红柿现在有七八个品种,今年一个棚收了三万余斤,青椒、茄子、龙豆、黄瓜的产量也都涨了不少。”
近年来,西固区不仅为农户提供青椒、龙豆、黄瓜等新引进的种苗,还从播种育苗、田间管理到采收存储,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同时,村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零散地块打造标准化种植园,配套建设灌溉管网,让昔日“靠天收”的零散菜地,变成了如今旱涝保收的“丰产园”。
10月初,正是百合采挖的季节,金沟乡小金沟村百合种植基地一片忙碌。“我们村种植百合几十年了,以前都是零散种,卖的时候找不到销路。”村民李树成擦了擦额头的汗说,现在加入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对接市场,今年我家5亩百合纯收入超过15万元,比以前翻了两番。
小金沟村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带动全村18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面积达1800余亩,年产值超5000万元,还开发出百合干等深加工产品,让“小百合”真正变成了“黄金产业”。
“我们家种植5亩桃园,合作社统一对接销售渠道,村里20多个村民在合作社上班,负责桃园日常管护、果实分拣包装,每年还能挣到工资,现在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西固区四季青街道光月山村果农廖世前一边忙着给桃树施加有机肥,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
光月山村片区的桃园,通过合作社引领,走出了“种植+文旅”的特色增收路。如今桃园总面积已达1000余亩,年产量达到了40余万斤。
产业兴旺了,乡村面貌也跟着换新颜。达川镇上车村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错落有致的庭院里种满花草,庭院外的文化墙格外醒目,闲置空地改造成的口袋公园里,老人们围坐聊天,孩子们追逐嬉戏,一派祥和幸福的景象。
“以前大门口乱堆杂物,影响了村容村貌,现在大家都自觉清理门前杂物,村道焕然一新,住着更舒心了。”村民芦大清笑着说。
走进柳泉镇西坪村,家家户户门前绿树成荫,小菜园、小花园错落有致,栽植着各类植物,村道干净整洁。
柳泉镇开展美丽庭院示范户评选活动,鼓励百巷百院大比拼,树立一批典型示范户推动创建工作。以“人美、院美、室美、厨厕美、村庄美”为评比要求,鼓励村民在庭院内种植花草树木,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截至目前,全镇共评比培育示范户274户。
近年来,西固区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5486户,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座,打造美丽庭院2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93%,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率达90%。同时,深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建成村级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道德讲堂”等活动,让村民在物质富足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愈发充实。
从粮食满仓的踏实,到特色产业的红火,再到宜居和美乡村建设,西固区的乡村振兴之路,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绘就了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多彩画卷。(记者 董永前)
来源: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