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环境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
张喆
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环境艺术设计正日益展现出其独特价值。明确环境艺术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系统分析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深入挖掘环境艺术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与潜力,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实践指引。
挖掘乡村特色资源,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环境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不仅是简单的美化工程,更是通过系统性、景观化的设计,推动乡村实现从“外在美”向“内涵美”、从“输血式扶持”向“造血式发展”的根本转变。为唤醒乡村内在的发展活力,应深入倾听农民的真实需求,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并借助产业载体将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从而助力乡村实现可持续振兴。
深耕乡村文化资源是环境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乡村文化丰富而独特,应通过调研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系统梳理乡村中的古建筑遗存、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手工艺等,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情感记忆、民间智慧与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征提取与归纳总结,将特色文化凝练为易于识别和传播的视觉符号与图像语言,纳入环境艺术设计素材库。结合居民生活习惯与情感需求,可通过艺术创作将文化元素转译为多样化的形态表达。例如将传统技艺图案以彩绘形式呈现于建筑立面,运用文化符号设计农产品包装,开发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文化衍生项目,从而充分释放乡村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
以设计赋能产业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可将文化价值注入农村产业体系,为特色农产品设计专属品牌形象与包装系统,借助故事化表达提升产品附加值,使其从普通土特产升级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可与本地手工艺人合作,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进行改良,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手工艺品,为游客提供参观、研学与购买一体化服务。此外,围绕乡村整体文化主题,对村庄公共空间与建筑外观进行主题化设计,鼓励村民利用自有房屋发展民宿、农家餐厅等业态,为游客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有效促进村民增收。
传承乡村文化资源,营造乡村艺术氛围
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的生动见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推进乡村振兴,应在保护文化本底、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乡村整体空间进行艺术化提升,并借助现代设计语言实现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而重塑乡村文化特色。
以“点”激活乡村空间。将废弃宅基地、旧校舍、老粮仓等改造为书屋等具有艺术气息的公共文化场所,拉近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在村广场、宣传栏、小公园等场所设置文化长廊,集中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将山、水、植被等自然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使人工营造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对古建筑实施保护性修缮,尽可能保留原貌,做到“修旧如旧”;在乡村民宿布景中还原传统民俗元素,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以“线”串联乡村景观。对乡村街道、田埂等空间进行统一设计,采用本地石材、青砖等材料铺装,保障道路的通达性与安全性;对建筑立面、屋檐、门窗、招牌等进行整体改造,统一色彩、风格与高度,塑造协调一致的街巷风貌;修复区域内的水体与绿化带,设置生态走廊与观景平台,将分散的景观节点串联为完整的游览线路。
以“面”统筹乡村风貌。将农田、森林等自然资源作为环境艺术创作的基底,依托无人机航拍与测绘数据,科学规划农作物种植区域,打造随季节变化而呈现不同景致的特色田园风光,并合理设置观景区域,强化人与自然的互动联结。制定乡村风貌管控指引,从当地自然景观中提取色彩谱系,形成主色、辅色与点缀色协调搭配的用色体系;严格控制建筑高度,避免自然景观被割裂,保护由自然山体、林木与建筑群共同勾勒的乡村天际线。
优化环境艺术教育,培育乡村艺术人才
除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教育之外,还应面向广大村民开展美育启蒙,增强其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乡村环境设计与营造,使其真正成为美丽乡村的创造者与守护者。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应将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系统纳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区域乡土文化、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融入通识课程教学,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基于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等开发校本课程,或在专业课程中增设乡村特色文化专题,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在“建筑构造”课程中增加乡村民居结构、传统建造技艺等内容,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积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微课、慕课、短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案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乡村场景,为学生创意落地提供实践条件。同时,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聘请行业专家、设计师等开展讲座,引入前沿设计理念与方法,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实地调研,在真实场景中探索专业知识与乡村发展需求的结合路径。
提升村民艺术素养与参与能力。将乡村闲置校舍、仓库等空间改造为美育课堂,通过老照片展示、村民口述历史等方式,帮助村民理解传统建筑与技艺的美学价值,增强文化认同。邀请艺术家、设计师驻村开展美育普及活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提供基础工具与材料,激发村民的创作热情。组织村民参与墙面彩绘、街道微改造等公共艺术活动,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体验环境艺术带来的获得感与成就感。面向乡村儿童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在美术课程中融入传统技艺与非遗内容,组织“我理想的家乡”主题设计比赛,引导他们表达对家乡美好未来的期许。
作者单位为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本文系蚌埠学院校级应用型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来安县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景观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4YYX78QD)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