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设施农业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李志斌
金秋十月,走进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片的日光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黄瓜藤蔓攀爬至两米高,翠绿的果实缀满枝头;番茄苗郁郁葱葱,预示着秋日的甜蜜丰收。近年来,漳县以设施农业为抓手,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集约化转型,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52岁的陈青梅穿梭在立体栽培架间,指尖轻绕藤蔓,将一颗顶花带刺的黄瓜稳稳摘下。“一天摘8筐,能挣100元,年底还有土地流转分红。”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眼里笑意盈盈。从昔日“靠天吃饭”的黄土坡,到如今“四季丰收”的蔬菜棚,漳县以设施农业为引擎,正书写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时代新篇。
2021年,经全国妇联牵线搭桥,东西协作资金支持,漳县与寿光市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建设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参与蔬菜种植,形成了示范引领、产业链延伸、联农带农的良好产业发展模式。
在众人的期盼中,总投资8633.4万元的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建成落地,累计建成玻璃连栋温室、大跨度钢架温室、高端保暖大型拱棚、恒温库等设施71座,实现蔬菜年产能9500吨,培育优质种苗1100万株,年产值3400万元,纯利润1240万元,产出的蔬菜更是畅销周边各大市场。
秋日的漳县新寺镇桥头村,晨雾尚未散尽,温室大棚已暖意融融。走进蔬菜种植户成兵全的大棚,新鲜黄瓜的清香迎面扑来,一行行秧苗上长满黄瓜,个个顶花带刺,大片清新翠绿映入眼帘,长势喜人。
桥头村现有大棚252座,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作物,每棚预计年收入达3万余元,为全镇的蔬菜增产和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我们依托龙川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深入调研市场需求,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从‘单兵作战’到规模化种植,逐渐形成了蔬菜种植这一主导产业,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菜篮子’鼓起‘钱袋子’,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桥头村党支部书记邹齐明说。
走进新寺镇青瓦寺村草莓采摘园里,一棵棵进入盛果期的草莓逐渐成熟,饱满圆润的草莓果实,散发着诱人的果香,不少游客正带着家人一起采摘品尝,享受采摘乐趣。
“经过镇党委、政府的扶持,现在有三个草莓棚,产量在三千斤左右,纯利润能达到13万元,这是一个发展前景很好的产业,也能带动周边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漳县青瓦寺太西草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银来说。
漳县是全省蔬菜产业重点发展县,主产的韭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品质优良。202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2.5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52万亩,年产量预计达48.6万吨,产值预计达11.75亿元。
近年来,漳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把设施农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行设施农业育苗、种植、储存、销售一条龙服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精品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