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百姓故事汇】来自酒泉的沈向珍 陪诊十年温暖患者就医路

来源/ 兰州晚报 作者/ 时间/2025-10-15 09:46:39

百姓故事汇

来自酒泉的沈向珍 陪诊十年温暖患者就医路

沈向珍陪一名老人就诊

清晨6点半的兰州,天刚微亮,沈向珍已背着装满病历单的包,匆匆赶往兰大一院。“王爷爷的降压药该复诊开方了,张阿姨的检查报告今天出结果,得赶在上班前帮她取好。”这位1981年出生在酒泉肃北县山沟里的女子,凭借一份初心在兰州扎根,不仅创办了甘肃首家正规陪诊公司,更用十年时光,为无数患者筑起了一条温暖的就医“捷径”。而她的丈夫,也从跑大车的司机转行为公交司机。夫妻俩在这座城市里,共同书写着平凡又动人的故事。

1 缘起

  陪父母住院时的爬楼苦 种下陪诊初心

沈向珍与陪诊的缘分,始于一段满是汗水的爬楼记忆。十余年前,她的父母双双患病,在兰州一家医院住院治疗,父亲住5楼,母亲住18楼。“那时候医院电梯少,早高峰排队要等半小时,挤进去也像‘沙丁鱼罐头’。”沈向珍回忆,为了同时照顾两位老人,她每天穿着运动鞋在楼层间穿梭,最多时一天要爬三四十趟楼梯,“腿酸得晚上睡不着觉,可一想到父母等着我送饭菜、递药品,就只能咬牙坚持。”

也是在那段日子里,沈向珍看到了太多患者的无奈:外地来的大叔拿着挂号单在门诊楼里绕圈,找不到科室;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药盒发呆,记不清大夫说的服药剂量;上班族请假来办住院手续,却因流程不熟在窗口前反复奔波……“那时候根本没有陪诊这个行业,大家遇到难处只能自己扛。”父母康复后,沈向珍始终惦记着这些求医人的困境,“我想做点什么,帮大家少受点罪、少走点弯路。”

考虑到当时交通不便,很多外地患者来兰州看病,当天住不上院就得在医院周边找住处,沈向珍索性在兰大一院附近开了一家民宿。“房费一天就几十块钱,能帮大家省一点是一点。”她的民宿不接旅游客,只接待求医的患者和家属,“看到他们拖着行李箱、满脸焦虑的样子,我就想给他们一个临时的‘家’,让他们能安心看病。”

 2 坚守

  为患者跑腿 她是“贴心人小沈”

“沈老板,能不能帮我问问大夫,我妈这药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我明天要赶回县城上班,出院手续麻烦你帮我办一下行吗?”……民宿开业后,这样的请求成了沈向珍的日常。每当有顾客开口,她从不会拒绝,总是放下手里的活,揣着病历本就往医院跑。

有一次,一位来自白银的阿姨因为要照顾住院的老伴,没时间给老家的孙子寄出院证明,急得直掉眼泪。沈向珍得知后,主动帮她整理资料、去医院盖章,还特意跑了两公里找到快递点,赶在当天寄出。“阿姨非要给我20块钱跑腿费,我没要,出门在外谁没个难处?”沈向珍说,那些年里,帮患者问医嘱、代取药品、办手续、寄快递,成了她的“附加业务”,且全都是免费的。

沈向珍的热心渐渐在患者间传开,有人特意从定西、临夏等地赶来住她的民宿,不为别的,就为了能有个靠谱的人帮忙对接医院事务。久而久之,她成了大家口中的“贴心人小沈”,民宿也成了患者的“临时服务站”。

  3 转型

  注册成立公司 开启陪诊新征程

这样的免费帮衬,沈向珍一坚持就是好几年。直到疫情期间,全国陪诊行业开始萌芽,一位常受她帮助的阿姨拉着她的手说:“小沈,你也该收点钱了,总让你免费跑腿,我们心里过意不去,你也要生活啊!”

阿姨的话戳中了沈向珍的心。那时,她已经把常联系的患者拉进了一个微信群,群里的人得知后,也纷纷劝她适当收费:“哪怕一次10块、20块,也是我们的心意,不能让你白忙活。”在大家的再三劝说下,沈向珍才开始尝试收取少量费用。

后来,沈向珍发现兰州出现了一些陪诊机构,当时市面上代取一次药就要收费168元,而她只收60元。“很多患者都是普通老百姓,看病已经花了不少钱,收费太高他们承受不起。”沈向珍说,她始终记得开民宿时的初心,“陪诊不是为了赚大钱,是为了帮人。”

随着需求越来越大,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2022年,沈向珍正式注册成立了甘肃首家以陪诊名义登记的公司。不同于后来市面上从家政公司演变而来的陪诊机构,她的公司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医疗陪诊服务。“我要做专业的事,让患者真正放心。”而丈夫为了支持她的事业,从跑大车的司机转行为公交司机,“他说这样能准时回家,帮我分担点家里的事,也能更安心地支持我做陪诊。”

4 升级

  从医院陪诊到居家照护 服务更有温度

如今,沈向珍的陪诊服务早已不止于跑腿办事。走进她的公司,能看到一支多元化的团队:有兼顾家庭与工作的宝妈,有经验丰富的退休公务员,还有具备专业医疗知识的医院护士。“所有陪诊师都要经过严格培训,不仅要熟悉医院流程,还要掌握陪护知识和急救技能,考核通过才能上岗。”沈向珍说,团队成立至今,已累计服务上千名患者。

除了医院内的陪诊,他们还推出了24小时医院陪护服务。去年冬天,一位独居老人突发心脏病住院,子女都在外地赶不回来,沈向珍的团队安排了一名有护士经验的陪诊师全程照护:喂饭、擦身、记录病情变化,还每天给老人子女发视频报平安。“老人出院时拉着我的手说,‘你们比亲人还贴心’,这句话我记到了现在。”

针对不愿去养老院的老人,团队还提供上门照护服务。有的老人觉得寂寞,想找人聊天,他们就根据老人的文化水平匹配陪诊师:对于喜欢读诗词的退休教师,就安排有文学功底的陪诊师和他聊古典文学;对于爱唠家常的阿姨,就找性格开朗的工作人员陪她话家常。“有位张奶奶说,跟我们的陪诊师聊天,比在家看电视有意思多了,还能学到不少健康知识。”

 5 初心

  公益从未缺席 温暖特殊群体

即便如今走上商业化运营的道路,沈向珍的公益初心从未改变。这些年,她始终坚持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服务:为70岁以上老人代开药、为困难户和留守儿童陪诊,全都是零收费;对于白血病儿童家庭,她还定期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看到孩子们化疗时难受的样子,我特别心疼,能帮他们解决点生活上的问题,心里能踏实些。”

去年年底,沈向珍还组织团队走进城关区、七里河区的多个社区,开展免费代开药活动,一天就帮20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解决了取药难题。沈向珍说:“未来还想把公益服务延伸到更多社区、更多偏远地区,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温暖。”

沈向珍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我没什么远大的目标,就想把陪诊这件事做好,让更多人看病不再难。”谈及未来,她的眼神格外坚定,“只要还有患者需要,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和我先生一起,在兰州把这份有温度的事业坚持到底。”

记者 桑杰才让 文/图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