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县:香菇全链发展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
临夏融媒记者 马琼洁
秋日的康乐,菌香四溢。在虎关乡二十铺村段家河香菇基地,一排排标准化大棚如银色长龙蜿蜒田间。棚内菌架上,饱满的香菇似撑开的“小伞”,从菌棒间悄悄探出“脑袋”。工人穿梭其间,采摘、分拣、运送,忙碌的身影与机器运转声交织成一幅丰收的图景。
这正是康乐县香菇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县锚定特色农业发展赛道,将香菇产业列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通过“建基地、引企业、延链条”三步走策略,推动产业实现“两个转变”:从过去的零星种植,升级为如今的规模化集聚;从单一鲜菇外销,拓展至深加工产品多元布局,逐步构建起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不起眼的小香菇,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菌”。
在段家河香菇基地,刚采摘的鲜菇并未直接外销,而是被送进一旁的烘干车间。“鲜菇不好储存,烘干后不仅能延长保质期,还能卖上好价钱。”基地负责人段一林笑着说。他扎根食用菌行业已有6年,今年借着政策东风转型种植香菇,搭建起25个大棚,并配套冷库与烘干设备,带动2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如今,烘干后的香菇色泽鲜亮、香气浓郁,成为市场的“香饽饽”,也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产业增值的密码,更藏在精深加工的环节中。在胭脂镇大庄村的甘肃千枫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鲜菇的“身价”被进一步挖掘。一部分鲜菇经分拣、分级、清洗后,送入冷链库保鲜,发往外地商超;另一部分则被加工成香菇酱等产品,销往更广阔的市场。“从基地到企业,每多一道加工工序,香菇的附加值就多一分。”企业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前端种植保产量、后端加工提效益”的模式,让康乐香菇不仅不愁种,更不愁卖。
今年,康乐县香菇产业迎来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也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就业增收,产值与带动增收成效双双创下新高。下一步,康乐县将在菌种研发、品牌推广、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擦亮“西北高原夏菇之乡”的金字招牌,让小香菇真正长成支撑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为群众撑起更加稳固的“致富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