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赛道战火正酣,一边是AI动画技术的迅猛崛起,一边是真人实拍前所未有的内卷态势。制作成本飙升、平台竞争白热化、观众口味愈发挑剔——这就是当下短剧从业者面临的现实。
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尽管AI动漫剧凭借低成本、高效率强势来袭,大量团队依然坚守在真人实拍的战场上。这背后,是理性的商业选择,还是无奈的路径依赖?
共同内核:短剧成功的底层逻辑
无论形式如何变革,短剧成功的底层逻辑始终如一。情感共振是留存的关键。让观众为角色命运揪心、为情节反转惊叹,这种情感绑定能力决定了一切。节奏掌控关乎生死存亡。
五秒留人、十秒进入剧情、一分钟完成首次反转——这套节奏法则在两种形式中同等重要。
商业闭环决定最终存活。从内容创作到流量获取,从用户留存到变现转化,完整的商业逻辑无需因形式改变而重构。
核心差异:五大能力模型全面对比
制作成本:量级之差真人实拍:场地、设备、剧组、演员、后期,单分钟成本轻松破万AI动漫:主要成本集中于人力与算力,成本可压缩至前者的1/5甚至更低制作周期:效率革命真人实拍:受制于场地、天气、人员协调,周期以周为单位AI动漫:全天候创作,日产出数分钟成片成为可能表现边界:想象与现实AI动漫:轻松实现奇幻、科幻、仙侠等超高视觉复杂度的场景真人实拍:在现实题材、细腻情感表达上具有天然优势技术门槛:新旧碰撞AI动漫:需要掌握提示词工程、模型训练、AI绘画/动画等全新技能栈真人实拍:依赖导演、摄影、表演、制片管理等传统影视技艺受众差异:AI动漫:更年轻化的受众群体,偏向年轻群体,主力军在20-30岁这个阶段。真人实拍:主体用户主要在三十岁以上,偏向年纪更大一些的群体
细分市场的差异化机会
尽管整体市场内卷,但在特定垂直领域(如中老年情感、职场生存、家庭伦理),真人实拍依然存在大量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精准定位的团队在这些蓝海市场中游刃有余。
技术过渡期的理性选择也有团队选择渐进式融合——主体采用真人实拍,复杂特效场景使用AI辅助。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既不错失技术红利,也不放弃现有优势。比方红果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就运用了大量的AI制作场景,AI镜头均由国内AI制作的顶级机构——AI未来电影研究院制作。
新入局者该如何选择
坚守真人实拍,若你具备以下优势:独特演员资源:拥有辨识度高、观众缘好的签约演员垂直领域专长:在特定题材领域有深厚积累和理解成熟制片体系:具备高效、低浪费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稳定变现渠道:已有验证的流量获取和商业变现通路转向AI动漫,若你符合以下特征:技术学习能力强:团队具备快速掌握新工具的学习基因创意天马行空:擅长奇幻、科幻等需要高视觉复杂度的题材小团队轻运作:没有历史包袱,能够快速转向新赛道成本极度敏感:预算有限但渴望实现视觉奇观探索融合路径,这也是很多团队的明智之选:真人主演+AI场景:降低实拍难度,扩展表现边界AI预可视化:用AI快速生成分镜,提升拍摄效率传统后期+AI增效:在关键节点引入AI提升制作质量短剧行业正在经历技术变革前的阵痛期。
内卷的本质是同质化竞争,而破局的关键在于差异化价值。无
论是选择AI还是真人,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你团队基因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好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变化的只是承载故事的形式。明智的从业者不会盲目追随潮流,而是基于自身优势,在合适的细分领域建立足够深的护城河。
因为最终,市场奖励的是最懂用户的内容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