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作为以跨模态信息转化、深度学习算法、神经网络等为技术手段的新型内容生成方式,不断被应用于影像实践中,创作出诸多有着颠覆性与创新性的视觉作品。伴随以DeepSeek、ChatGPT、StableDiffusio、GooleBert、Midjoureny V5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的AIGC技术模型工具的出现,逐步走向成熟的AIGC技术,秉持其新质生产力的特性,不断驱动影视创制技术革新与模式更迭,甚至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技术化、智能化。其中,微短剧作为因技术发展与受众需要而产生的媒介产物,具有快节奏、强情节、微体量、多类型、短流程、高产出的媒介特性,使得其能够在碎片化、加速化的社会氛围中备受青睐,并在经历成规模、大批量的快速发展期后,以高度的艺术自觉与文化意识走上了高质量发展道路,部分质量上乘的微短剧自觉将目光投注于传统文化并进行当代言说,使得微短剧与传统文化在双向奔赴中彼此成就。AIGC技术的数字性、效率性与创新性,使其能够深度契合微短剧的生产表征,通过多模态的文字描述、图像挪用、数据处理,加之创作者的艺术理念与审美情操,不仅能够赋能微短剧直接生成与合成影像,并生发出多元化的美学风格与深层次的价值建构,在打造视觉奇观与科技景观的同时亦保证了人文情怀的创新表达,并通过科技动能、艺术理性与数据库面向的共情传播,多维度赋能微短剧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微短剧在富有文化厚度、情感浓度、历史深度与现实力度的价值逻辑中不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继而推动传统文化在微短剧中“双创”的现代化呈现。
一科技动能:文化想象的创新驱力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5G、VR、区块链、人工智能、LED虚拟拍摄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不断重构着影视行业,成为影视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依托。其中AIGC的便利、直观、形象的运动影像生成能力,以强有力的数字化革新着影视行业的创制生产与审美体验,成为通用化、全面化的影视创作技术工具。AIGC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工具,通过其本身的多模态迭代、视频技术应用的成熟,不仅能够以数字科技之力勾勒文化想象之境,亦推动着微短剧产业的升级优化,驱动微短剧在进行文化“双创”时有了更为高效的实践范式。
(一)全数字制作:创作效率多维升级
2022年ChatGPT的诞生带来了数智轰动效应,渐渐开启了一场以AIGC技术为核心的数字革命。之后GPT-4的发布、Sora的横空出世,都“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影视创作和传媒领域实现新飞跃”,其强大的视觉创造力在影视实践中彰显出巨大的技术潜能,促使以微短剧为代表的当下影视制作业逐步转向以AI为主的通用生产模式。
伴随微短剧的快速发展,AIGC浸润于微短剧的生产全过程中,在剧本策划、内容生成、音频设计、特效剪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渗透,继而在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生产效率、聚焦作品创意、生成数字影像之时,实现微短剧的全数字化制作,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生存”语境下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在进入另一种生存活动空间时,摆脱原子时空限制,从事虚拟化信息传播。在文本策划阶段,通过数据、关键词的输入,自动生成故事梗概、剧本大纲,并通过进一步的有关想要表现的传统文化关键信息的提炼,在角色、情节、场景、对话等层面进行更深层次地输出,继而充分进行发散写作、深度创作,并通过AIGC模型的多模态生成,给予创作者更多的文化表呈的选择。在虚拟场景建构中,AIGC技术能够在计算机中进行精细渲染与创造性处理,体现出富有奇幻性、独特性的美学构思,同时大幅度降低成本与提高制作效率。如《中国神话》利用AIGC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场景建模,打造出富有东方特色的古代场景。AIGC的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的大幅提升在为微短剧影像制作带来创新活力之时,也能通过技术之维提升文化“双创”呈现的生产效率,在灵活化、智能化的技术书写中赋能微短剧的文化“双创”。
(二)现代性塑造:拓展文化想象空间
AIGC技术驱动下的视觉模型通过视觉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打破传统文化呈现样态。其通过极具沉浸感的视觉体验、具身性的场景建构以及共情化的故事讲述,在探索建构更加复杂的虚拟世界之时,以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创作样态拓展微短剧中文化的想象空间,重塑传统文化的媒介生态。由此,AIGC技术将微短剧中的传统文化表呈延拓至想象力消费的空间之中,并通过高度虚拟化、新质化的技术形态贯穿于影像叙事生产与文化审美体验中。
AIGC技术作为创新引擎,重构微短剧视效创制,通过先进视觉效果的探索,不仅生成逼真的虚拟环境与虚构角色,还在高技术化的创作中打破现实空间,以技术创新与现实肌理为手段不断拓展微短剧的文化想象空间。AIGC在赋能微短剧的文化想象时,以高概念与在地性的数字影像奇观,将大众审美经验与创新视觉表达紧密结合,不仅在高精度模拟时将上古神话、志怪奇幻抑或文化遗产进行多维度的想象勾勒,为文化表现增加新层次与新景观;也着力于构建沉浸式的互动共同体,让观众在震撼体验之中达成具身化的影像认同,继而深层次与观众进行心理同构,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AIGC技术纳入微短剧的文化想象谱系当中,拓展融合交互的数字影像场域,既为传统文化的视觉呈现与想象打造出更加丰富的场域,同时也在数字引领影像革命之时,使传统文化回归现实本源有了更具现代话语范式的机缘。
二艺术理性:意义生产的人文之美
微短剧作为当下技术催生的复合型网络视听产物,应在内容建构与意义生产之中赓续民族历史记忆、传承优秀文化脉络、彰显当代价值品格。无论是回眸传统文化,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与情感浓度谱写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和美画卷,抑或是书写当下社会的鲜活故事,灌注传统文化精神理念,微短剧都在情感或技术之维的创新表达中,不断实现人文伦理的可视化表达与传统文化的媒介转化。
(一)激活文化记忆:留存文化影像
扬·阿斯曼对“文化记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与阐释,“文化记忆是一种机制,它被外化、对象化并以符号的形式储存。”继而通过各种“专职承载者”进行媒介化演绎,以文本、意象抑或仪式等带有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形式,在再构文化意象之时,共同勾勒描摹出一个民族、国家所共同享有的集体记忆。
轻体量与强叙事作为微短剧的媒介依凭,能够将文化意象以高饱和度的方式编织进高度压缩的视觉空间之中,并在类型叙事与艺术表呈中实现文化性、主体性与思辨性的交融,继而在沉浸式文化记忆的激活与建构中,完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介入,从而在依循微短剧的生产规律与审美特性之上凝练微短剧的文化“双创”镜像。同时,AIGC技术的持续赋能,高强度的算法、虚拟模拟引擎等高新技术能够完成对传统文化意象、文化符号的高效创意转化,并在创作者的价值指引与审美观念的浸润中,从理性与感性双重维度上嵌入文化肌理,以饱含人文哲思的文化思辨立场,推动传统文化在微短剧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而呈现现代性的文化想象。《中国神话》《AI看典籍》《东坡先生赶考记》作为央视频打造的系列AI全流程微短剧,将AIGC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于影像创作中,为微短剧的精品化创制提供了饱含可视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的影像范式,无论是对于神话的现代性想象以激活民族千年记忆,又或是唤醒沉睡于历史中的文豪人物以再现民族风采,均在充盈着东方诗意、民族美学的建构中亦具赛博格质感,继而完成了文化记忆的视觉呈现。
(二)深度柔性传承:赋予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柔性的继承,则是将文化理念、文化价值、文化形态通过富有现代理性的媒介方法与思想意识,凝练进多元形态的中国故事的展演当中,使其生发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时代需求与体现新时代独特之处的精华之美,描摹出以文化自信与艺术自觉为底色的传承图景。
AIGC技术赋能下的微短剧,是当代文化导向、技术创新、制度逻辑与大众艺术相互联动的精神生产,以系统架构、算法模型、功能模块的多维度建构,推动自身数量与质量的快速增长,并自觉呈现家国历史、民族品格与文化精神,将文化品质以共通的技术语言结构凝结于饱含民族特色的虚拟空间中。与此同时,联接古今对话,以现实底色与文化经验的结合阐释贯通于历史与时代的主题,赋予传统文化当代价值,通过交融于镜像的想象、感知、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互融互通,使得微短剧在技术逻辑、文化逻辑的尺度之上锤炼为传统文化“双创”的认同传播载体。《中国神话》在复现每一个经典神话时均由古通今,以“理念”为核捕捉古今融汇的传承瞬间,赋予神话以鲜明的时代价值。如《补天》中将现代生态意识注入女娲补天的经典言说之中,并在女娲牺牲自己修复生态的情动瞬间,延宕至当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维度进行富有文化厚度的价值表达。《逐日》中则对夸父坚持不懈、勇毅探索的精神进行现代书写,并在“夸父一号”与夸父的对话想象中得以交汇。怀化文旅所推出的《孽龙传说》亦将AI技术与非遗相结合,通过AI焕活文化样貌,再现非遗的当代传承。将传统文化与AIGC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创作者对时代气象的敏锐捕捉与文化坚守,彰显出微短剧提升民族自信与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自觉,并助推传统文化的“双创”呈现。
三 文化认同:数据库叙事彰显多元可能
美国学者列夫·马诺维奇在《新媒体语言》一书中对“数据库电影”进行了详尽阐述,认为在当今的多元化媒介状态下,数据、算法、代码等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深入使用,给予各种媒介新的表达路径,继而促使媒介进行自我革新,产生新的呈现方式,将现实素材技术化、数字化,并进行解构与重构,通过数据库的特定算法、特定时空以及特定组合,进行文本再造,从而不断推动叙事媒介进行基于数据库意识的叙事扩张,依凭强大的逻辑索引能力、保存处理能力,推动媒介中的内容革新,彰显多元可能,并在算法加持下,契合大众意识,进行后现代式的文化消费,实现多维度共情传播。
(一)创新表现样态:数据库式的审美重构
“数据库”作为富含科技性、数字性与实践性的产物,可以通过其强大的算法与处理手段将现实中的文字、图像、影像、数据涵盖其中,并通过数据库逻辑处理后进行高规格保存,需要运用时,再通过特定的引擎搜索功能进行分析组合,从而在一种动态化的信息处理过程中不断完善数据库。AIGC技术中蕴含的科技张力,不期然地便使得微短剧进行数据库叙事的转向,在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线性配置之时,也对文本中的聚合与组合关系进行重新配置,从而在元素的堆叠与有机处理中不断实现微短剧的创作升级。移动终端因使用场景的广泛接入性和操作的便捷化,能够最大程度地召唤观众身体介入并参与到微短剧观看的实践中来,同时也使得此类超文本呈现出碎片化、随意化、情绪化等特征,以AIGC创作技术为代表的微短剧文本,将数据库叙事纳入影像生产中并进行饱含中华文化美学色彩的当代演绎,能够在运用数据库“存储大量数据、自动分类、索引、链接、搜索、快速检索这类新能力”时,不断对文化元素进行信息化、艺术化、媒介化的处理,从而进行数据库式的审美重构。
AIGC技术的数据模型有着强大的信息数据库,能够在秉持着对文化素材悉数掌握的前提下,进行创意融合、再塑与审美重构。在数据库叙事的导向下,文化作为符号、元素结构叙事,将其进行“数据元”式的转化,并通过计算机技术,以高度的“共创性”在加深交互体验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在大数据推算下的多重言说。此外,AIGC赋能下的微短剧的数据库叙事取向,其档案化、受众化与模块化的特点,契合了当下的大众审美思潮,并通过文化符号的有机组合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IP,继而使其成为促使自身持续增补的内在引擎,使得物质文化、文化理念、文化精神都能通过各种类型化叙事抑或特殊的组合演变,完成数据库化的审美呈现。《千壁寻踪》则通过虚拟人“天妤”进行敦煌文化的赛博化演绎,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呈现,使得该剧能够在丰润饱满的文化气韵之中进行富有科技感的美学表达。作为有独立数字人格的虚拟人“天妤”,在除夕、元宵等大众记忆时刻进行高度互动,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互动感和参与感。该短剧视觉风格亦呈现出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交互融合,在使用CG技术呈现场景的视觉真实之时,融入恢宏气魄的仙气氛围,展现了技术算法、数据库叙事与传统美学的融合路径。
(二)心理同构:文化精神的共情书写
AIGC技术所带来的微短剧的数据库叙事取向,其便捷度与包容性使得微短剧的影像空间成为平实化的媒介表达,通过地域性、神秘性、共通性的文化资源的书写与文化精神的谱写,在交互性的协作空间中延展出微短剧文化“双创”的生活化向度,民俗元素的创造使用、地域精神的视觉表达,不仅传达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精神,同时在文化故事的认同传播中使得观众生发出深层次的共鸣体验,完成文化精神的共情书写。
伴随AIGC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地方的微短剧行业同样能够借助AIGC技术进行内容创作,以AIGC技术焕活微短剧的文化传承功能,继而通过微短剧展演地方文化记忆、民族精神,唤起共同体的恋地情结。因此,AIGC技术使得微短剧的制作精简化、集中化与下沉化,地方媒体工作者能够减少重复性的机械性质的劳动,转而在深掘文化基因之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进行思辨性的审视,从而为微短剧中的文化“双创”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应用前景,无论是数量上的批量生产还是全流程的数字化制作抑或是技术上的精美优化,高度利用AIGC技术不失为地方微短剧生发文化价值与现实价值的重要引擎。可见,AIGC技术在微短剧发挥文化“双创”作用中具有重要的工具价值,其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方式融入微短剧的生产传播中,为微短剧的地方制作提供了创作范式。如怀化首部AI全流程制作的微短剧《孽龙传说》,以怀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芷江孽龙”为创作原型,并以富有想象力的民间传说为创作蓝本,再现怀化的经典孽龙故事,在充满玄幻质感的故事中讲述了“舞孽龙”的起源演变,以AIGC之力助推非遗的现代性呈现。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与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AI系列微短剧《新神话·苗疆》《新神话·侗乡》,则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色彩,以苗族、侗族神话为载体,聚焦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及乡村旅游产业,描摹地域画卷,同时加入游戏化的思维模式,别样地呈现出“影游融合”的崭新样态,“逼近了游戏的交互性审美快感”,在一种参与式建构中完成文化精神的共情书写。AIGC对地方媒体的赋能,促使地方微短剧的繁荣与勃发,助推地域性的传统文化不断以科技之力在想象之境中被勾勒描摹,并通过跨媒介协作共同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使命和担当。
四 结 语
微短剧不应仅是观照大众情绪意志与感知体验的媒介话语,同样需作为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主流视觉表达,以自身的媒介特质诠释中国精神与民族情怀,并在AIGC技术的全面赋能之下拓展更多的话语空间,从而创作出集时代性、民族性、科技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微短剧作品,以推动文化“双创”。在复合的现代化演绎中,AIGC技术赋能微短剧,绵延着文化民族记忆与时代情结,使其不断建构与凸显出传承传统文化、助推文化“双创”的文化功能,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现代化的艺术力量与影视表达。■
(作者:郑德梅,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王云哲,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21级学生)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