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出海如何选市场?一边看着欧美市场竞争越来越卷,一边又担心其他地区付费能力跟不上,手里攥着优质内容却不知道往哪投?
其实,有个市场早就悄悄崛起,不仅用户付费意愿强,而且文化接受度高,它就是——日本短剧市场。今天就结合Meta最新数据来拆解下,这个被很多人忽略的“黄金市场”,到底值不值得入局,又该怎么玩。
01
日本短剧市场,
到底是个什么赛道?
想做日本短剧,先别着急拍内容,得先搞明白这个赛道的“底子”怎么样。毕竟选对赛道,比瞎忙活半年管用多了。日本的优势,简直是为短剧量身定做的:
用户付费能力拉满:2028年日本SVoD(订阅视频点播)市场预计达56亿美元,用户早就习惯为优质内容掏钱。而且短剧用户里,家庭月收入40万日元(约2万人民币)以上的占比超53%,付费群体平均收入更是比不付费的高30%,花钱不犹豫。
内容生态成熟:日本本身就是文化IP大国,动漫、影视、游戏产业链完善,从剧本改编到本土化创作,都有现成的素材库。比如《寺院住持的契约婚姻》借鉴日剧《朝五晚九》,一上线就戳中当地用户喜好。
版权保护靠谱:别担心辛苦做的内容被随便盗版。日本《著作权法》规定,盗版用户最高要蹲2年监狱或罚200万日元,创作者权益有保障,不用一边做内容一边防“小偷”。
更关键的是,这个赛道还没卷到“头破血流”。2025年日本短剧规模已经达4.8亿美元,2026年预计直接突破10亿美元,同比增长108.3%——相当于坐着火箭增长,现在入局,还能赶上红利期。
02
日本短剧的爆款逻辑:
别再只做译制剧了!
很多人做日本短剧,一开始都盯着“译制剧”,觉得成本低、上手快。确实,现在日本市场70%的短剧还是译制剧,平均成本不到本土剧的10%,引流效果也不错。
但想赚长期钱,得换个思路:本土剧才是真正的利润天花板。
有数据说话:本土剧的单日流水是译制剧的2-3倍,生命周期也是2-3倍,算下来整体收益能达到译制剧的4-9倍。比如ShortMax和朝日电视台合作的《百万富翁的离婚孙女》,单剧流水直接破500万美元,这是译制剧很难做到的。
而且现在用户的需求早就变了。调研显示,53%的日本用户更偏爱本土剧集,喜欢那种“本土化风格”和“文化共鸣”,但目前实际观看本土剧的用户只有30%——供需差达20%,这就是现成的机会。
那本土剧该怎么玩?两种模式已经跑通了:
中日合作模式:中国团队带成熟经验,日本团队做本土化落地。比如ShortMax找朝日电视台子公司JCTV做制作,再搭配在日华人团队,既保证工业化效率,又能精准戳中当地文化点。
日本自制模式:借鉴传统影视的“制作委员会制度”,把电视台、经纪公司、技术平台拉进来。比如日本电视台做的《最后一课:存活之人才能毕业》,用本土编剧、演员,上线后口碑和流量双丰收。
03
做日本短剧,这3个坑别踩!
虽然日本市场好,但不是随便做就能成。很多人兴冲冲入局,最后栽在这些“小细节”上:
别忽视本土化的深度:不是把“霸道总裁”换成“社长”就叫本土化。从剧本台词(比如日本人说话更委婉,少用直白冲突)到演员表情(避免过于夸张的表演),都得贴合当地习惯。之前有团队把国内“复仇剧”直接译制过去,结果用户觉得“太狗血”,根本看不下去。
小心制作周期:日本本土剧制作周期要8-12周,比国内长不少,而且演员选角、场地租赁流程特别长。有个团队没提前沟通,拍一半发现场地档期冲突,硬生生拖了1个月,错过最佳上线时间。建议提前找在日中介团队,减少沟通成本,还得备好人手,避免拍摄时“缺人”。
别只盯单一变现:现在日本市场主流是“IAA/IAP混合变现”,也就是“广告解锁+会员付费”结合。比如DramaBox,用户既能看广告换代币,也能充会员解锁全剧,既留住了不想花钱的用户,又能让付费用户贡献高收益。纯IAA或纯IAP都太局限,灵活搭配才赚钱。
04
日本短剧,不是赚快钱的地方
很多人做跨境生意,总想着一夜爆单,但日本短剧更适合长期主义者。
现在中国平台还占据日本短剧市场90%以上的份额,本土平台刚起步,比如表现最好的BUMP,下载量也只有DramaBox的5%。但日本大厂已经开始行动了:吉本兴业(最大艺人经纪公司)、NTT DOCOMO(最大电信运营商)都在做短剧APP,未来竞争肯定会加剧。
所以现在入局,别想着靠一部剧“吃一辈子”,而是要搭建自己的“能力护城河”:比如和日本本土团队建立长期合作,积累本土化制作经验;或者打磨用户运营,比如针对日本女性用户偏爱的“虐恋”“BL”题材,做垂直内容。
毕竟,短剧出海不是一锤子买卖,能持续产出符合当地用户喜好的内容,能把供应链、变现模式跑通,才是真的能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