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微短剧+文旅:盘点7批335部作品如何以“轻叙事”撬动“深体验”?

来源/ 作者/ 作者:亳观文创 时间/2025-10-13 12:29:26

2025年9月1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第二届长江文化艺术季期间,发布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七批推荐剧目名单,本批次共94部作品入选。至此,该计划自启动以来,已累计推出7批共计335部微短剧作品。这些作品持续秉持“微时长、精制作、强叙事”的核心特征,在内容创作中深度融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旅+影视”的跨界合作范式,已成为驱动文旅产业与影视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文化消费体验。

一、微短剧与文旅融合:文旅传播新范式的形成动因

微短剧通常单集时长控制在1至20分钟,结构紧凑、节奏明快,高度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信息接收习惯与社交平台的快速传播特性。其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景观取用或风景展示,而是通过精巧的叙事策略、深刻的情感表达以及有机的地域文化植入,实现了文旅宣传从单向“信息传递”向沉浸式“情感体验”、从表层“观光引导”向深度“文化沉浸”的根本性转变。

IMG_256

 

典型案例充分印证了上述深度融合的成效。例如,《去桃花盛开的地方2》深入西藏林芝嘎拉村取景,将当代青年创业者的个人奋斗与成长叙事,同西藏壮丽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人文风貌有机融合;而《真探·一九三八》则借助一本神秘日记引领主角重返武汉保卫战的历史现场,在侦破悬案、再现历史场景的同时,引导观众线上“云游”汉口红色历史遗迹。此类优秀剧作超越了初级阶段的景观展示,将壮丽山河、历史积淀与独特地域文化精髓深度嵌入情节内核,切实达成了“剧情即导览,人物即导游”的沉浸式文旅体验效果。

二、赋能路径深化:从“物理取景地”到“精神叙事场”的演进

微短剧对文旅产业的赋能价值,正日益深化并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维度:

1.空间活化:地方资源的叙事重构与记忆激活

如《钟鼓楼前》创新性采用1分钟×100集的微单元剧形式,聚焦北京中轴线胡同的日常生态,通过细腻刻画代际观念冲突与中外文化碰撞,有效激活了受众对老北京的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舞动敦煌》则匠心独运地构建现代舞者与唐代舞姬的跨时空艺术对话,运用舞蹈语汇活化沉睡千年的莫高窟壁画,实现了敦煌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与青年审美的有效对接。

2.文化转译:非遗、历史与地域精神的当代阐释与情感连接

《越女争峰》以浙江嵊州深厚的越剧文化为基底,讲述姐妹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动人历程;《如果秦简会说话》依托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创新跨越三重时空维度,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传承脉络;《我真是非遗大师》聚焦江西景德镇千年制瓷技艺……此类作品成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积淀与地方精神,转化为具象的戏剧冲突与人物成长弧光,实现了文化资源从厚重向轻盈的“轻量化传播”及从认知向情感的“情感化接收”。

3.技术赋能:AIGC、穿越叙事与沉浸式体验的边界拓展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大胆运用AIGC技术构建围绕青铜神树的悬疑叙事;《苏小游之洪武帝玩转新南京》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穿越至当代南京为设定,“AI+穿越”的双重创新显著强化了南京古都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纵深与戏剧张力;《玉琮传说》同样运用AIGC技术再现良渚文明谜团。技术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高质量场景的制作成本,更重要的是极大拓展了文旅场景的叙事可能性与沉浸式体验的边界。

三、模式创新迭代:从“单向宣传”到“双向互动”的生态构建

微短剧与文旅的融合实践,已初步形成三种代表性合作模式。

一是主题定制型。如《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深度挖掘江苏太仓作为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历史,以剧集为引,设计文化寻根主题线路,实现历史主题与文旅路线的深度绑定。

二是文旅联动型。如《哈喽,成都》以成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叙事支点,通过外国女孩初到成都的视角,生动展现其融合现代潮流与传统底蕴的城市特质,有效促进了城市形象的国际化传播。

三是产业赋能型。如《竹梦归乡》、《塘栖有好戏》等剧集,聚焦文旅创业与乡村振兴主题,剧中情节与现实产业发展形成互文效应,有效提升了取景地的网络关注度与实际客流量,实现了影视内容对实体经济的反哺。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超越“流量效应”,追求“文化认同”

尽管微短剧显著提升了文旅产业的增量与关注度,但发展过程中需警惕“重形式轻内核”、“短期流量效应显著而长期游客滞留率不足”等潜在问题。一部成功的文旅微短剧,不仅需具备精良的制作水准与引人入胜的叙事品质,更应精准捕捉并深刻表达地域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核,避免沦为加长版“旅游宣传片”,丧失其作为文化产品的独立艺术价值。

IMG_257

 

未来,微短剧与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可进一步拓展。

开发基于热门微短剧IP的“剧游联动”线下沉浸式体验项目,如剧本杀、实景解谜等;

结合AR/VR前沿技术,在景区打造与微短剧联动的沉浸式导览,增强游客现场参与感;

在有条件的区域建立“微短剧创作孵化基地”,持续挖掘、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

探索视频平台、地方政府与文旅企业的联合出品、版权共享、收益分成等多元化、可持续合作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

五、微短剧的文旅赋能——一场深刻的“叙事复兴”

已推出的335部作品,仅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开端。微短剧正以其轻量化体量、富含情感张力的叙事方式及与前沿技术的融合,逐渐演变为文旅传播领域的新型语言与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景观呈现,更在于讲述一方水土与人民之间生生不息的故事——如《燎原之重回1938》展现的青年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或《来自远方的星星》对岳阳楼“先忧后乐”精神的当代诠释——这揭示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的深层意义:观众追随的不仅是跌宕剧情,更是对地域历史与独特灵魂的追寻;最终抵达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种可沉浸感受、产生深刻共鸣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