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十四五”期间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跃升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10-12 10:42:51

“十四五”时期,兰州市坚持发展与保护共振,持续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城市名片。

“十四五”时期,兰州市坚持发展与保护共振,持续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城市名片。

“十四五”时期是兰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这座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航向,从街头巷尾的绿意升级,到低碳转型的创新实践,再到母亲河水质的持续向好,全方位、多维度绘就了生态与民生同频、发展与保护共振的美好图景,让“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愈发鲜亮,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绿筑城惠民生 守护黄河焕新颜

“十四五”以来,兰州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升级,用绿意填满市民生活空间,其间新建改建小游园60座,新增改造城市绿地389.1公顷,同步实施行道树缺株断档和绿地斑秃裸露清零行动,补植行道树1.15万株、花灌木9万余株,补植草坪及野花组合19.4万平方米,还提升改造300多条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打造精品园林街区35条,完成100处背街小巷绿地“扫盲”。

绿化成果切实提升了市民幸福感。新修建的南关十字口袋公园曾因设施陈旧、绿化不足而遭诟病,如今却以217株乔木、6万株灌木编织出四季景观,防滑石板路串联起白色廊架与健身区域,成为市民的“口袋氧吧”。七里河区颐河小游园填补了银滩片区无大型绿地的空白,成为周边市民每天的打卡之地。

从“边角料”到“金名片”,小游园不断重构黄河沿岸城市空间,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民生活力。这些“绿色珍珠”不仅改善城市微气候,更让市民能亲近黄河、感受生态之美。如今,全市167座口袋公园如珍珠般散落在街头巷尾,85.6%的居住区被绿色覆盖,实现“500米见绿、800米见园”的民生承诺,“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景在河边”的沿黄生态人居格局已然形成。

在优化城市绿化、惠及市民生活的同时,兰州市也全力激活黄河流域发展动能,筑牢流域生态屏障。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97万亩,完成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0.55万亩;林地面积由“十三五”末的219.72万亩增加到283.9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三五”末的8.35%提高到9.68%,预计“十四五”末可达到10.63%,“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愈发亮丽。

站在黄河岸边远眺,水脉串联起湿地与游园,绿意覆盖了山坡与街巷,黄河干流奔涌向前,支流清澈蜿蜒,展现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沿黄生态画卷。

抓双碳促转型 绿色发展见实效

按照国家双碳决策部署,近年来,兰州市在强省会行动中,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线,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十四五”期间,兰州市(含兰州新区)碳强度下降指标为16%,较2020年碳强度累计下降12.65%,目标完成率79.1%,预计“十四五”末可基本完成碳强度降低目标任务。

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对辖区内的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29家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碳排放核查工作,目前2024年度发电行业核查已完成,其他行业核查正在按国家要求有序推进。2021年起,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将火电行业企业纳入第一批试点进行交易履约,兰州市6家发电企业在第一个(2019-2020年)和第二个(2021-2022年)履约周期中均100%完成履约清缴。2024年进入第三个履约周期(2023-2024年),兰州市纳入试点企业增加至7家,已全部完成第三个履约周期第一阶段的履约清缴,清缴二氧化碳配额缺口量34.38万吨。

有序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试点建设以来,兰州市建立了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储备库和实施库,实行动态更新和分级管理,优先对气候效益良好、融资意愿强烈的项目开展重点产融推介。截至目前,已成功促成三批共12个项目达成融资签约,总投资额480.126亿元,获得授信290.3亿元,到位融资金额89.5亿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716亿元。融资项目涵盖林业碳汇、光伏发电、固废协同处置、生态廊道建设、污水循环利用、地岩热供热等多个领域。

作为气候投融资的重要生态载体,兰州林业碳汇项目通过制度创新与市场交易,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今年第31届兰洽会召开前夕,市林草局协调多部门,推动兰州馆运营商通过购买林业碳票抵消运营碳排放——经第三方核算、市生态环境局审核,确认排放量296吨,市生态林业试验总场以每吨30.5元的价格与运营商完成交易,总额9028元,成功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

首单林业碳票交易的落地,标志着兰州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迈出关键一步。

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开发森林资源获取碳票收益,反哺造林绿化与资源管护,促进森林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拓宽气候投融资“点绿成金”路径,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治碧水护黄河 绘就沿黄幸福卷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近年来,兰州市聚焦协同治理与科学治污,从多维度发力推动黄河兰州段水质持续改善,同时带动沿岸生态与民生福祉提升。在协同治理层面,兰州市重点搭建跨区域联动机制与生态补偿体系,一方面与海东、西宁、临夏、白银、武威等周边市州签订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在枯水期、汛期实施联动管控,发现水质异常时及时通告上下游地区同步排查、同频共治,另一方面按照“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原则,先后与白银、临夏签订两轮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逐步构建起上下游贯通一体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兰州市通过落地一批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项目,持续夯实水质改善硬件基础。目前已建成宛川河生态湿地、湟水红古段水污染防治三期项目(已验收),完成庄浪河流域永登段水污染防治、皋兰县蔡家河流域(三川口-蔡家河入黄口)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同时积极推进永登县庄浪河、皋兰县蔡家河、红古区湟水河水污染治理项目,以及七里河区大金沟流域(范家坪—入黄口)水污染治理等工程。

科技赋能与排污整治进一步提升了治理精细化水平。兰州市新建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分布于黄河干流及支流,在兰州市生态环境信息中心大屏可实时呈现监测情况,触发“发现问题—核实—管控”闭环流程,初步构建起黄河(兰州段)精细化网格化监控体系,助力建立多部门、多层级协同治理长效机制。作为全国黄河流域12个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城市,自2020年起,兰州市组织环保工作者以人工徒步方式对黄河干流及支流两侧展开拉网式排查,截至目前,已完成各类入河排污口整治3014个,占总数的99.7%。同时,围绕河长制、碧水保卫战等重点任务,通过定期调度、督办通报、挂账销号等措施,狠抓工业、城镇生活、农业面源等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确保黄河水质稳步提升。

经过一系列治理举措,兰州黄河流域水质治理成效显著:多年来,黄河兰州段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二类标准,实现一河净水送下游。

如今,黄河兰州段两岸湿地相连、芦苇连片、候鸟成群,“串珠成链”的沿岸景点吸引各地游客,打卡黄河之滨成为新时尚,人们尽情享受生态修复带来的福祉,黄河已成为兰州人民的幸福河。

“十四五”收官之年,这份水质改善的答卷为绿美兰州建设注入坚实底气。

立足“十四五”生态建设的坚实基础,兰州市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持续发力,不断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为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更多精彩篇章。(兰州日报首席记者 吕胜军文/图)

来源:兰州日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