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赵琼)随着秋分节气的来临,自然界展现出一年中最绚烂的丰收景象,今年的9月23日也是第8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为了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传统节气文化,感悟先民“耕读传家、重视农桑”的农耕文明精神,灵台县博物馆举办了“秋丰染穗 陶语千年”主题社教活动。
活动伊始,孩子们好奇地踏入展厅,目光聚焦于汉代庑殿顶陶仓这一古老粮食储存设施。他们驻足细观,隔着玻璃触摸岁月痕迹,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古人巧妙利用建筑结构保存粮食的智慧,一场讲解下来,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农耕文明进行了一场对话。
在灵博小课堂上,讲解员用PPT引导大家学习秋分节气平分昼夜、庆祝丰收的文化内涵,了解古人运用高台基防潮、小气窗通风的科学储粮智慧,感悟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丰足生活的美好向往与创新创造的精神传承,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手工制作麦穗花束,更是传递了丰收的喜悦。在活动现场,老师们首先介绍了麦穗在传统文化中象征丰收与希望的寓意,随后详细讲解并示范了如何用扭扭棒制作麦穗的步骤,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拿起材料,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认真编织、互帮互助,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我用黄色的扭扭棒做麦芒,用绿色的扭扭棒做麦秆,这样我的麦穗就立起来了,我要把它送给爷爷,他种麦子真的很辛苦,我也会更加珍惜粮食。”参加活动的杨锦泽小朋友说。
“恰逢秋分与中国农民丰收节相遇,我们‘灵博课堂’带着孩子们探秘陶仓储粮智慧,动手塑麦穗庆丰年,让孩子们感悟劳动之美,点亮文化传承之光”。工作人员刘芸介绍道。
今年以来,灵台县博物馆根据24节气的不同特点,结合馆藏文物,已举办多期节气类主题社教活动,后续将继续以文物为媒,带领青少年与中华农耕文明深度对话。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