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同奏“和谐曲” 绘就民族团结新蓝图
积石山县城。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小板凳”宣讲活动。
中共积石山县委统战部
近年来,积石山县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并贯穿于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各方面。在充分考虑受灾乡镇、村落的民族结构特征和广泛听取受灾群众、基层干部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之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确立的13个永久集中安置点建设中,深度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如今,这些涅槃重生的互嵌式社区如同13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汉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藏族、土族等多个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动人图景。从黄河之畔到积石山下,各族群众在这些新生的社区里,以“各美其美”的包容、“美美与共”的智慧,共同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篇章。
积石山县吹麻滩镇开展“粽情端午 同心石榴”睦邻活动。
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开学第一课。
党建引领 凝聚合力的“主心骨”
“多亏党员志愿者帮忙,我这腿脚不便的人,搬家、办证全不用愁。”刘集乡延碧河社区78岁的老人王桂兰说。这个成立于2024年7月的社区,全力打造“延碧河畔嵌万家,同心苑里石榴红”社区品牌,建立群众点单、网格核单、社区下单、乡镇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六单联办”工作机制,将党建力量深度嵌入社区网格,119件涉及水、电、网、路等方面的民生问题在网格内得到了有效解决。在党建引领下,社区243户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共建家园的热情高涨。
党建引领是13个社区共同的“红色引擎”。吹麻滩镇华腾社区构建“党支部+网格+党员”三级联动体系,31名党员下沉到2个基础网格,在灾后搬迁、纠纷调解中冲锋在前;胡林家乡朝阳社区推行社区工作“123+6”服务模式,89名党员成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排头兵”,不断擦亮“朝阳红石榴,党群同心圆”的社区服务品牌;大河家镇陈家新村社区组建“石榴籽党员先锋队”,划定3个党员责任区,实现“党员联户全覆盖”,带头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并与陈家村、韩陕家村、周家村等周边村党支部建立“跨村党建联盟”,开展“党建+产业”“党建+文化”联建活动,共建牛羊繁育中心,共享技术和市场资源,推动30余名社区居民在繁育中心稳定就业,从281名劳动力中培养5名养殖能手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地震发生后,刘集乡党委第一时间组建30人救援队伍,迅速救出10名被困群众,并持续开展搜救、救治及转移安置等工作。刘集乡党委书记马竞带领200多名志愿者,为受灾群众陆续发放近40万件生活物资,协调配合消防救援队伍搭建完成3800余顶帐篷,搭建活动板房3363间。刘集乡党员干部带头结对帮扶,汉族党员帮回族群众学技术和技能,回族党员带汉族群众跑市场和贸易,形成了“党员联户、民族联心”的生动局面。
党建引领,从“党支部建家门口”到“党员亮身份服务”,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了最可靠的组织保障。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整合教育、公安、卫健等部门和乡镇、村(社区)在安置点服务管理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部门—乡镇—社区—楼栋干部”4级网格,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推动民族工作与社区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夯实基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同时,积极鼓励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获得归属感与获得感。
吹麻滩镇盛世社区退休教师为孩子们进行学习辅导。
空间互嵌 和美共居的“大家庭”
走进吹麻滩镇华腾社区集中安置小区,21栋高层住宅楼错落有致。在A、B区居民楼里,汉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各民族家庭相邻而居。社区在成立之初便通过科学抽签实现多民族“插花式”居住,1100户受灾安置群众来自16个乡镇,涵盖1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42%。社区打造“华庭喜迎百家姓,腾欢共建新家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大眼睛乐队”在“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中获得“幸福好声音”称号。社区以“华腾”命名,不仅包含着对中华民族腾飞翱翔的美好愿景,也实现了“楼上楼下不同民族,左邻右舍共话家常”的日常场景。在社区的公共活动区域里,回族老人与汉族大妈围坐聊天,撒拉族青年帮邻居代缴水电费。这样亲如一家的场景时时都在发生。
这种空间融居在13个互嵌式社区中处处可见。刘集乡团结村在互嵌式发展社区的建设基础上,协同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三位一体”和美乡村建设。在团结村集中安置点,以“团结村里话新景,石榴花开幸福来”为品牌,新建的“振兴街”“奋进街”“连心街”三条主干道串联起各族群众的生活轨迹,“幸福巷”“和谐巷”“感恩巷”蕴含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河家镇四堡子新村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与文化活动室成为各族群众共用的“会客厅”;在吹麻滩镇圆梦社区,少数民族占比43%,在64栋楼房里,1万多名各族群众自然分配到各单元和楼层混合居住,并在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小区广场、卫生室、农贸市场、篮球场等功能性空间中进行深度互动交流。大家和睦共居,社区的“和谐画卷”正在缓缓铺展。
“以前住山村,邻里都是一个民族。现在打开门就能看到各民族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大人们一起务工,老人们一起拉家常,就像一个真正的大家庭。”华腾社区居民马占祥的话,道出了许多搬迁群众的心声。空间互嵌为民族交融搭建了最基础的舞台,让“陌生人社会”快速转变为“熟人社区”,也让更多村民进一步转变为城市居民,加快了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文化共融 滋养心灵的“黏合剂”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13个社区深挖文化互嵌的潜力,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绽放光彩。大河家镇陈家新村打造“幸福陈家,同心筑梦”社区品牌,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春节组织居民写春联,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邀请社区居民分享品鉴节日美食,形成了“一节日一主题,各民族共参与”的生动局面;四堡子新村依托中华民族节庆文化,先后组织了5次节日联谊,参与人数达300人次,并组织老年人开展书法比赛,平时开放棋牌室和按摩室供老年人休闲娱乐;吹麻滩镇盛世社区以“盛世绘就民族情,互嵌共融新家园”为品牌,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茶话会”“同心石榴绽芳华 社区共绘同心圆”等系列活动,助力各族群众围坐一堂,分享习俗、共话家常。
今年,积石山县第二十二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朝阳社区广场举办,内容涵盖文艺演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讲、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纪实展等,社区干部带头践行党的民族政策,做民族团结的宣传者、践行者和守护者。吹麻滩镇和谐社区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000余名各族居民观看融合了多民族元素的文艺节目,笑声掌声此起彼伏。“来,尝尝我做的油香。”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期间,华腾社区回族居民马秀花总会端着刚炸好的特色美食,送到隔壁汉族邻居李娟家。而李娟则教马秀花剪窗花,准备春节的装饰。这样的民族习俗互学,成为各族群众了解彼此的“窗口”。
在青少年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大河家镇保安社区以“共筑精神,情满家园”为品牌,开设民族文化趣味课,孩子们在绘制民族服饰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刘集乡团结村爱民希望小学推行各民族“混班教学”,组织“民族习俗小小讲解员”活动,学生们带着家长参观同心广场,讲述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感人故事;圆梦社区举办“悦读新社区”活动,各族青少年共读历史典故,在书籍中探寻民族团结的文化根脉。在社区一角,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整齐摆放着,表达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美好祝愿。
“现在啊,过节都会收到邻居的油香。春节大家也会共同贴春联,心里觉得特别亲近。”大河家镇康吊村撒拉族居民韩有忠的感受,印证了文化交融的力量。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彩陶到腰刀,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一朵朵绚丽多彩的河州牡丹,当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成为共同的精神财富,民族团结便有了最深厚的土壤。
积石山县银川镇的花椒红了,群众的日子也火了。本文图片:积石山县融媒体中心
产业共富 携手发展的“助推器”
“每月在繁育中心务工能挣3000元,土地入股还有分红,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大河家镇陈家新村社区回族居民马哈三算起收入账,满脸笑容。社区毗邻的千头牛万只羊繁育中心,通过“土地入股带分红、基地务工带就业、托管养殖带技术”模式,带动60名各族群众就近就业,大家在喂牛、铡草的协作中结下深厚情谊。
经济互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13个社区立足实际,打造各民族“经济互嵌、利益共享”的经济链条。大河家镇保安社区传承保护非遗技艺,积极发展多元经济,依托117家保安腰刀“共享锻坊”,吸收汉族、回族、东乡族青年当学徒,带动500余人次就业;发展大棚蔬菜产业,通过“家门口”务工模式解决留守妇女、年长人员等弱劳动力就业问题;建设牛舍羊舍5栋,将牛羊繁育作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平台。刘集乡团结村培育保安腰刀产业,汉族师傅负责电商销售,保安族工匠专注锻打技艺,形成民族互助的“加工—销售”产业链,精心制作的腰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吹麻滩镇圆梦社区以“石榴花开,同心圆梦”为品牌,促进各族居民融入城市,社区劳务奖补859人66.33万元,带动汉族居民学做拉面、回族居民学习电工,各民族技能互学成为常态;盛世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25个,零工驿站帮助923人就近就业;华腾社区举办“灾后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30余家企业提供800余个岗位,120余名各族群众达成就业意向。大河家镇梅坡村建成44座蔬菜大棚,各族群众组建“互助种植队”,轮值管理、收益共享,2024年发放农资补贴惠及55户;康吊村以“积石成山,情暖康吊”为社区品牌,联合培训机构开设挖掘机、家政等课程,200余名各族村民参与培训,掌握技能后共同参与灾后重建;康吊村关门平房安置点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墩峡门口打造连片农家乐,助农增收,特色产业成为民族协作的纽带。胡林家乡朝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永俊常说:“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干活,谁也离不开谁。”当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共同体,民族团结就有了最坚实的经济基础。
治理协同 守望相助的“同心圆”
“要不是社区调解,这点小事差点伤了和气。”和谐社区居民马晓燕说。她与邻居因楼道堆放杂物产生纠纷,社区“红石榴调解队”请双方坐下来细谈,最终握手言和。社区通过推行《民族团结互嵌式居民公约》和《社区道德公约》,构建“有事共商、困难共帮、成果共享”的温馨家园,今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24起,做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治理互嵌是社区和谐的保障。13个社区创新机制,让各族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吹麻滩镇华腾社区建立“民族团结议事厅”,每月邀请各族群众共商社区事务,绿化方案、托管服务等民生问题都由大家投票决定。大河家镇四堡子新村以“三个抓好”完善治理模式,并组建了一支62人的公益性岗位队伍,共同维护社区环境;梅坡村以“梅花开满小山坡,各族人民大团结”为社区品牌,举办“村民小板凳会”,大家在拉家常中商定村规民约,“花儿”民歌、“锅庄”舞蹈成为会上的“调味剂”;大河社区以“魅力大河,携手共进”为社区治理品牌,构建“1+3+N”治理体系,推行“一站式服务”,各族群众在一个窗口就能办完所有手续,办事效率大幅提升。
志愿服务是治理协同的生动实践。吹麻滩镇圆梦社区“蓝马甲”服务队由各族居民组成,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5件。大河家镇康吊村志愿者团队开设“临时学校”,大学生志愿者教各族青少年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老师教大家唱山歌。在梅坡村“护学岗”上,家长们轮流值守,保障孩子们安全上学。
在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这种协同治理的力量尤为凸显。吹麻滩镇盛世社区的回族老人马在乃白在领取物资时,汉族老人杨桂芳冒雨帮她搬运;大河家镇康吊村震后10天搭建813间活动板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互帮互助安全过冬。
团结奋进 奔向未来的“新图景”
清晨的吹麻滩镇朝阳社区,各族群众跟随音乐锻炼;刘集乡团结村的同心广场上,孩子们在“中华民族一家亲”雕塑前嬉戏;吹麻滩镇圆梦社区的卫生室里,医生正在为各族群众义诊……这些日常场景,勾勒出积石山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幸福模样。
从空间互嵌到心理认同,积石山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以共建共创大会、“红石榴”公益服务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从经济协作到文化共融,各安置点累计举行招聘活动34场次,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8万人次,输转劳动力7.84万人,收入11.38亿元,累计举办“同心石榴睦邻”“青少年小手拉大手”“法润石榴花·幸福千万家”“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石榴杯文体竞赛”等各类系列活动200多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在互嵌式社区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13个集中安置点的实践证明:互嵌式发展不是简单的聚合,而是深度的融合。当各族群众由居住空间嵌入向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社会结构的各层面、各领域嵌入,当各族群众一起协作劳动、一起庆祝过节、一起解决问题,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便会融入血脉。
正如大河家镇保安社区居民们常说的那样:“现在,大家不问你从哪里来,更关心我们往哪里去。”站在新的起点,这些互嵌式社区正以更坚实的步伐阔步前行。吹麻滩镇华腾社区计划扩建“民族文化小舞台”、刘集乡延碧河社区将发展生态旅游、团结村着力打造“三位一体”和美乡村示范品牌……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如雨后春笋,节节攀高。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在这片经历过灾难又重获新生的土地上,共同奔赴更加美好的明天。
积石成山,石榴花开。如今,积石山县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继往开来,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各民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随着这样的社区源源不断地涌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画卷,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