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通讯员 梁炜
金秋时节,穿行于陇南的山峦河谷之间,漫山遍野的油橄榄绿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发。谁曾想,几十年前,这里还多是“秃山头、薄土地、广种难收成”的贫瘠景象。
“山是光秃秃的,庄稼种一坡、收一箩。”站在万亩油橄榄基地前,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稻畦村党支部书记茹兴山感慨万千。正是这位老支书,在1999年率先带领村民试种从国外引进的油橄榄苗。“那时候真是被苦日子逼得没办法了,谁想到,这些小绿苗真就成了‘致富树’。”
如今,稻畦村油橄榄种植已从不足百亩的零散种植,发展为万亩高标准油橄榄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由最初的20户发展到300多户。茹兴山指着基地里3米多宽的产业路介绍:“现在全是新品种,当年种、当年结果。摘果有采果机,运果有单轨道运输车,早上摘的鲜果,下午就能卖出去。”
在外纳镇,凡是适宜种植油橄榄的村社已实现全覆盖,总面积超过4.5万亩,年产量近1万吨。一颗颗“金果果”,真正变成了百姓口袋里的“钱串串”。
同样因退耕还林改变生活的,还有武都区马街镇石楞坎村的村民李还红。“我家退了13.4亩坡地,全都改种花椒,现在年收入翻了一番还不止。”作为武都花椒主产区之一,马街镇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抽调技术干部包片指导,既守护了生态,也促进了群众增收。
武都区龙坝乡袁塄村的袁洪宝家,今年也迎来核桃大丰收,“核桃收了500多公斤,收入1万多元。”截至目前,武都区核桃种植面积已达57.18万亩,鲜果产量1.74万吨,产值4.12亿元。
退耕还林,并非一退了之,关键在于“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武都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全区已种植花椒100万亩、油橄榄64万亩、中药材23万亩。预计到2025年底,花椒产值将达37亿元,油橄榄综合产值突破40亿元,中药材综合产值达23.5亿元,三项产业的规模与效益均位居全国前列。
陇南退耕还林之所以成效显著,源于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新模式: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土地撂荒等问题,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合作社、企业与农户协商流转土地,实施规模经营,盘活土地资源;
——推行专业队造林。通过招投标、工程承包等方式,将造林质量和责任以合同形式明确落实,分阶段验收兑现经费,显著提升造林成活率;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国家补助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种植大户投入资金,破解造林资金瓶颈;
——严格落实管护责任。按照“谁造林、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管护主体,探索出“集体合管、联户共管、流转统管、委托代管”等多种管护形式,将政策兑现与管护效果直接挂钩。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兼具温带与亚热带双重气候特征,雨量充沛,山地资源丰富,是核桃、花椒、油橄榄、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理想生长区域。在推进退耕还林过程中,陇南市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培育深度融合,全市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新发展特色经济林基地127.56万亩,其中核桃43.53万亩、花椒50.47万亩、油橄榄4.85万亩、茶叶等其他经济林28.71万亩。
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当地农业从“广种薄收”向“高效农业”转变,也让大批农民从陡坡耕地的传统劳作中解放出来,转向林下种植、生态养殖、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如今的陇南,山峦叠翠、产业兴旺。昔日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重灾区,已然化作一道道层峦叠翠的生态屏障。退耕还林工程助推陇南全市森林覆盖率从38.9%跃升至45.27%,稳居全省第一,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陇南,退耕还林还出了生态,还出了产业,更还出了希望,“橄榄绿”与“花椒红”交织出一幅秀美山川与富民产业相融共赢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