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这一主线,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更好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地方出现了城市无序扩张、粗放型发展等“摊大饼”问题。如今,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这要求我们改变粗放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城市发展从“摊大饼”转向“精耕细作”。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本质上就是在科学划定的开发边界内,以集约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让城市更宜居、更宜业,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把握目标定位,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人民城市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刻阐明了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如果片面推动“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过于注重土地开发和房地产建设,对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就会回应不足。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必须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将人民放在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作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的重要评判标准。聚焦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合理安排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群众的居住、出行、教育、医疗等需求,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人民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鼓励群众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坚持正确发展导向,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质量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能走出一条新路”。如果城市发展方向出了问题,盲目追求扩张规模、扩大城市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对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重视不够,这种发展就难以持续,还会带来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城市发展以“质量效益”为导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更加注重城市发展的内在品质,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低碳智慧发展。培育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同时,注重提升文化、教育、科技等软实力,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让城市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家园,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大力增强发展动力,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城市发展初期,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推动实现城市较快发展。但随着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要素驱动的发展动力逐渐减弱,城市发展迫切需要转换动力机制。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深刻把握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活力的内在要求,做好改革创新大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将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深化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城市发展开辟新空间。为此,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城市治理创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让城市运行更加高效、便捷、安全。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尝试、宽容失败,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色,激发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特色引领促进提质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和产业基础。如果城市发展只是模仿复制,割断城市文脉,缺乏自身特色,就会导致“千城一面”。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必须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以增强城市特色引领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治理都应当因地制宜、遵循规律,注重充分利用禀赋优势,制定个性化发展战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城市基因”,打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例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通过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既赓续了城市文脉,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要以增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