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千年飞天舞》——
文化传承的理想追寻
敦煌莫高窟 张晓亮
梁波 赵一萍
近年来,以“敦煌”为核心的丝路文学创作蔚为大观,其中尤以历史题材居多,或回溯民族文化发展历程,或以丝路为背景铺陈传奇,大体仍属面向过去、回望历史的写作。作家王熠(笔名冰天跃马行)的长篇小说《敦煌:千年飞天舞》则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通过一群当代青年的成长故事,歌颂了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多维度地探讨了今天应该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丝路文学写作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气息。
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这不只是简单地指向文体的形式更迭,更多的是表明文学为时代的产物,要书写时代故事,反映时代精神,以新形式照见新经验。当《敦煌:千年飞天舞》以“敦煌”二字命题,便已自觉将敦煌艺术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蕴藉和创生文学故事的源泉。作者选择了以表现新时代敦煌文化的命运与前途作为自己写作的要旨,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使然,也是文学创作主体对时代的主动呼应。
“敦,大也;煌,盛也。”回望历史,在一段时期内,敦煌文化艺术多以保护性传承为主。而今天,面对这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如作者所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开放包容的创新式保护,特别是借助迭代升级的数字化技术让传统文化重新绽放青春活力,已成为当代网络作家共同的文化使命。这一文化使命,根植于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科技水平的沃土,既是文化自信的自然生发,也是讲好时代故事的应有之义。它呼唤创作者从当下出发,以全球化、数字化的全新视角去发掘和表现敦煌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和影响力。
《敦煌:千年飞天舞》以多位主人公受敦煌文化感召,萌生并执着追寻梦想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从文化发掘、精神传承与现代转化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路径与创新表达。在敦煌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工作的王安之,从小团队的单打独斗到网友的群策群力,从物理修复到数字化重生,终于使精美的壁画历经千年,重焕光彩。因对飞天舞蹈的热爱,夏邑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从上海来到敦煌,甘心做一名教师,在教授学生飞天舞蹈的过程中,潜心研究,使那些壁画上的翩翩舞姿走向现实舞台,努力开创独一无二的敦煌舞派。放弃了继承庞大家业的郑旭,执着于对“敦煌元宇宙”的立体开发,从影视网游到度假乐园,让敦煌文化全面开花。还有驻村第一书记凌杰,在传承发扬敦煌文化的同时,始终不忘山乡巨变与乡村振兴的重任,努力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敦煌:千年飞天舞》将文化传承融入个体生命的理想追寻与抉择中,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现代活力的无限可能,更透射出创作主体的文学自觉与时代责任之间的内在共鸣。
二
青年群体的追求、困惑与成长,始终是折射社会变迁、照见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敦煌:千年飞天舞》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关于青年的故事。在小说人物身上可以看到当代青年所共有的特性。
然而,在小说中,却有一根巨大的精神梁柱稳稳地矗立在那里,支撑起整部作品的价值穹顶。这根梁柱就是敦煌文化历经千年而熠熠生辉的坚韧与不朽;是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用生命和青春践行的奉献创新精神;更是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敦煌所蕴藉、涵泳的人文信念。正是在这样的精神信念的深刻砥砺下,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完成了他们人生的蜕变与成长。王安之一度因修复壁画遇阻以及生活中的琐屑而患得患失,但最终从封闭的书斋走向广阔的文化市场;夏邑由于女儿的意外受伤,一度非常自责,并对自己来到敦煌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但在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舞蹈中,她领悟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使命;郑旭曾深陷家族企业的权力纷争,远走敦煌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在敦煌,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宏阔视野的文化传承者;而凌杰从上海到敦煌时,经历了感情和事业的双重失落,但在与村民的共同生活中、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这片热土上,正是敦煌和敦煌文化接纳、涵养和淬炼了这样一群青年,他们从迷茫走向坚定、从犹豫不决走向义无反顾、从小我走向大我,真正完成了自我生命的升华。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逆向思考,那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只是敦煌文化需要青年的传承,而更多的是青年需要从敦煌和敦煌文化中汲取自我成长的精神力量。
三
《敦煌:千年飞天舞》最初发表于网络平台,定位为网络文学,后又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上,是网络文学作品在主流文学杂志以非连载方式全文刊发。这一发表轨迹正好说明《敦煌:千年飞天舞》其独特的文学价值,也折射出当下网络文学与纯文学交融共生的发展趋势。
网络文学在最初的发展进程中,为争取市场,往往局限于玄幻、穿越、重生等类型化写作,过度强调情节的曲折与阅读爽感,而在思想深度和文学性上有所欠缺。而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的蓬勃兴起,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开始在题材选择、叙事文体和思想内涵上有了更为自觉的美学追求,探索既符合网络媒介特质,又能深刻表达现实的创新性写作样态。在《敦煌:千年飞天舞》中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努力。因从网络文学中破土而出,这部作品天然带有网络文学以读者为中心,鲜活、接地气的特点。作品充分考虑到网络读者的阅读习惯,采用了通俗易懂、极具网感的语言和紧凑的情节设置,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作品中融入了个人成长、职场人生、当代商战、青春言情和世家纷争等网络文学常见元素,使得整部小说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但作品并没有因网络文学元素的融入而削弱现实的厚重感,在对敦煌文化的深度解析、西北生活现场的真实还原,以及人性刻画的复杂立体等方面,小说都有着值得反复咀嚼的文学厚度。如小说中郑岩这一反派人物,他对父亲以及弟弟郑旭的恨,并非来自对财富的觊觎,而是母亲在这个家族所遭受的不公待遇,这一设定就超越了一些网络文学中常见的善恶分明的脸谱化塑造,使人物变得真实可信。《敦煌:千年飞天舞》对网络文学与纯文学交融的积极探索,表明文学中通俗与深刻具有巨大的融通空间,这一实践也预示着从网络文学中创生出新经典的可能。